这类人是焦虑的高发人群,原因离不开这一点

Q为什么有人整容成瘾?怎么应对畸形审美?

A:

全面内卷的时代,连外貌都难逃一劫,白幼瘦的畸形审美成为众人争相追捧的潮流。

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正青春》中,就有女嘉宾爆料:自己整容上瘾,从15岁开始就在自己身上不断动刀。

你永远不能想象,一个女性为了变美能做到什么程度。

抽脂、削骨、注射玻尿酸...甚至有人以健康为代价,不惜催吐、切胃,只为能够变得更美更吸睛。

这种焦虑也逐渐蔓延到男性之中,“身材肌肉化”的审美,让一众男性苦不堪言。

全民尚“美”的风潮,不禁令人深思:病态的审美追求真的合理吗?

过度爱美当心是病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拥有出挑的外貌,那TA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这句话虽然稍显片面,但它并非全无道理,毕竟,外貌影响着别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

所以大家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看,其实也是一种正向追求。

但是如果常常处于外貌焦虑之中,甚至罔顾健康,过度追求“美貌”,那你很可能存在叫做“躯体变形障碍”的精神疾病。

它是指个体对外貌的感知出现偏差,明明外表正常,但个体却拥有自己外表丑陋或有缺陷的主观感受,认为自己引入注目。

比如脸上长了几颗小痘痘,普通人可能觉得是上火热气引起的,擦点药膏或者贴张隐形痘痘贴就可以了。

简单处理之后就会将这件事抛在脑后,不会长久地影响心情。

但在躯体变形障碍的患者眼中,脸上长了几颗痘痘=我的脸毁容了。认知的扭曲让他们产生与现实境况并不相符的恐慌。

他们会反复照镜子确认,甚至不断向他人询问,以期获得“这个部位很正常”的保证。

但即使得到他人肯定,他们仍会用尽方法对痘痘进行遮掩伪装。

比如化妆、戴墨镜帽子、包头巾等。甚至为了不被别人看见,他们会选择不出门不见人。

正常的社会生活被干扰,无法上班、上学、与他人社交。

而这种恐慌焦虑,不仅会体现在后天产生的痘痘、疤痕之上,也会体现在与生俱来的某些外形之上,比如鼻梁、眼皮、大腿等。

相关数据就指出,鼻子、头发和皮肤是最常被患者关注的部位,所占比例同为56.2%。

所以,部分人群会通过医美整形的方式“修正”,试图将外表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

一次,两次,三次...他们不断接受着风险极高的手术。但最终的结果,却不一定如其所愿。

藏在“爱美”背后的伤痕

为什么有的人会对自己的外貌产生错误认知呢?

根据研究发现,躯体变形障碍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跟遗传和人格特质有一定关系。

但大部分患者是在遭受外界创伤后,对自己的外貌产生否定心理,继而发展成病。

外界创伤可能来自于家人的抨击、同学的嘲笑或外界的评论。

某内地女星就曾在综艺节目里袒露,自己遭受过长达3年的校园欺凌,只因同学认为她太胖。

于是她开始对外貌焦虑,反复减肥只为得到他人认可,最后甚至发展成焦虑症。

这位女星,正是无数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的缩影,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因外貌接受过外界的嘲笑、侮辱甚至霸凌。

因为长期被不安感笼罩着,所以开始了自我否定,附和他人向自己“施虐”。

这种“虐待”延伸至方方面面,对容貌的否定首当其冲。因为觉得自己没那么好,于是想尽办法修补别人眼中的缺陷。

尽管这些缺陷,在一般人眼中,其实并不是大问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铺天盖地的舆论信息,又加剧了躯体变形障碍患者面临的外部环境。

试想想,当外界信息都在传输“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当身边人都在追求A4腰、筷子腿、马甲线。

你真的能够坚持己见,不受畸形审美标准的影响吗?

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让我们的外貌更容易被他人审视,在朋友圈发一张图片,都有可能收获一句“你长得真好看”/“你长得真丑”的点评。

因为希望自己的外貌符合时代审美,所以我们更容易产生外貌焦虑。

有研究就指出,社交媒体和躯体变形障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个体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暴露的时间越长,罹患躯体变形障碍的风险越大。

学会应对外貌焦虑

既然过度爱美不可取,那如何应对审美焦虑呢?以下4个方法可以参考:

停止观察

将对外貌的关注分散到其他事情上,当开始关注外貌,深呼吸打断自己,然后关注如听觉、嗅觉、味觉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聆听意见

主动与人交往,当对外貌不自信时,多问问别人:“你怎么评价我身体的某个部位?我对自己的感觉正确吗?”

得到他人客观评价,自信心会逐渐增强。

理智修容

进行医美整容之前,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我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还是为了比别人好?

多想想自己的目的,制定一个明确界限,告诉自己到什么程度应该停止。

心理咨询

如果对外貌的关注已经到了超乎寻常的地步,及时向医生求助,用药物手段+心理咨询的方法走出困境。

美,从来不是统一的,迎合别人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

所以不需要为了别人的目光改变自己。只要身心健康,活得舒适自在,就是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