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正常焦虑,还是得了焦虑症?主要是看这几点

Q怎么区分焦虑情绪和焦虑症?怎么应对焦虑症?

A: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焦虑时刻:

看着房贷、车贷、花呗账单,感到焦虑;

孩子重金补课,成绩却没起色,感到焦虑;

年龄不断增长,面临失业危机,感到焦虑...

最近,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72%的人认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焦虑。

焦虑正不断拖垮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夜晚睡不着觉,白天情绪紧张、胸闷气短

如何应对焦虑情绪,又怎么区分焦虑症和焦虑情绪呢?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

正确认识焦虑

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书籍《向上生长》就提到:“焦虑其实不是坏事,说明你积极进取,并且在寻找出路。”

仔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它是正确的。大部分人感到焦虑,是因为内在驱动力,促使我们制定较高的期望目标。

特别是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人人都想更上一层:

别人的孩子都在读名校,你的孩子也不能差;


别人都已经买车买房,再省你也得凑点钱买套小两居;


别人带着一家人出国旅游,你至少也得带着家人去省内走一遭。

这些期望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走,于我们而言,本应是件好事。

但是当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当我们发现自己无法完成目标时,产生的挫败感就成了攻击我们的武器。

原本促进我们成长的焦虑,也会发展成病理性焦虑。

这种焦虑会侵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出现胸闷、心慌、出汗、肌肉紧张等情况。

长期的焦虑还会影响身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所以适度焦虑不是坏事,问题在于我们要把握好尺度,当焦虑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干预到正常生活,就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区分焦虑

怎么区分适度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呢,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判断。

焦虑程度是否与实际处境相符

病理性焦虑的焦虑程度,大部分时候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是内心放大了恐惧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吓自己”。

比如,家人生病,即使自己身体健康,也会担心自己被遗传,甚至没日没夜不停想。

这种情况很明显就超过了适度焦虑的范围,扩大了事情的严重性。

焦虑情绪是否可以自行调节

一般而言,我们的焦虑情绪是针对某一件事产生的。

当这件事得以解决,这种情绪会自行化解,所以这种焦虑是可以被我们自己调节的。

而病理性焦虑的情绪是叠加的,会对多方面的事情感到焦虑,是一种“广泛的焦虑”。

可能没有具体的内容或对象,但就是一直被焦虑情绪笼罩着。

是否出现躯体症状

焦虑情绪会伴随身体变化,比如多汗、颤抖、心跳加速等,并且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往往心情平复后,就会自己缓解。

但是病理性焦虑的躯体症状,严重程度更重,甚至可能引起慢性疾病,比如心悸心慌、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等。

所以如果躯体出现原因不明的不适,就要考虑罹患焦虑症的可能性。

正确应对焦虑

既然适度焦虑不是坏事,我们应该怎么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呢?有3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保持合理期望

当期望目标远超我们的能力,执着于完成它,只会加重我们的心理压力。

所以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设置合理的期望目标。

有时候承认自己现在做不到,甚至承认自己永远做不到,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措施。

负性情绪是一种危机,也是提醒我们做出调整的一个信号。

当目标符合实际,适当的焦虑会转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激励我们奔赴更高的山峰。

学会接纳焦虑

越抗拒焦虑,我们只会越焦虑,甚至会影响到正常思考和日常生活,所以与其拒绝焦虑,不如接纳焦虑。

去挖掘引起焦虑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化解情绪。

如果事情无法解决,就尝试转变自己的想法观念,用另一种目光看待问题,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让你感到焦虑,那么焦虑原因是什么呢?

或许是孩子比同龄人差,有对比所以感到焦虑,那解决的办法就是额外对TA进行辅导。如果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可以转变想法,比如:

我的孩子也很优秀,只是其他孩子比他更优秀,但总有人会更好,不能因为别人更好就忽视孩子的闪光点。

学会说出情绪

调节情绪,仅靠别人鼓励没有用。与其听别人说什么,不如向别人说什么。表达,是调节情绪的最好方式。

所以当你感到焦虑时,不如找家人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们或许不能为你提供实质性意见,但倾诉过后,内心会更加舒服,情绪也会随之减少。

当你冷静思考后可能会发现,让你感到焦虑的事其实也不过是一件小事。

之后再面对类似的事,我们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适度焦虑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它能推动我们不断前进。

所以学会和焦虑和平共处吧,让它成为助力,而非阻力。

当然,如果焦虑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还是建议你及早求助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