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的人,到底有多好?

70%的成功人士都偏内向:内向的人有多好?

人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在压力状态下,任何性格类型都会朝不健康层级发展;而在放松状态下,都会朝健康层级发展。


而外向或内向并不是性格分类的根本依据,它只是某一阶段的倾向。

有的人小时候爱说话,长大了却变得沉默寡言;

有的人小时候闷葫芦,长大后却巧言善辩。

外向或内向跟个人家庭、经历、学识有很深的渊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会说话,善于交往。其实,这个并不是绝对的,不能一刀切。

现代社会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更应该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个性模式,家长只需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试图扭转。


其实外向有外向的好处,内向也有内向的好处。


外向者通过与人沟通进行自我充电,而内向者通过独立思考进行自我充电。这本是不同的自我提升方向,都是值得称道的,不能够任意褒贬。


“你怎么不说话啊?”

“有什么话就说呀!”

“有什么尽管说,别吱吱唔唔的!”


这可能是性格内向者最不喜欢听到的几句话了,他有自己节奏,不喜欢被人催促,尤其在多人聚会的时候。

有些性情温和的人出于一番好意,不经意间把话头儿递过来,让他发言。

可是他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得嗓子眼发干。没有说话的欲望,刻意说话就变成一件痛苦的事。


内向者通常不喜欢许多的社交场合、应酬局面,对他们来说,这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安安静静地看本书。


他们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过多说话——有话就说,没话保持沉默。


其实,没话找话说,实际上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社交场合中,许多的精力都浪费在闲话上了,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而对内向者来说,之所以静默,只是单纯的因为并没有太多的话一定要说出来。

其实,多数时候没有说出来的话,才更有味道。师尊也教导我们,少说不造口业,这种沉默、不多话的状态,称之为“圣默然”


在修行人看来,闲话使人心散,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因此,修行人基本可以归为内向一类,这也是内向修心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个自称修行的人整天喋喋不休,肯定会招致非议,认为此人修行不真。


孤独是智者的资粮,是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如果世界上缺少了内向的人,就会缺少很多的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诗人与修道者……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孤独的品质,正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内向者从来都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外向者或社会交往的需要,须保持自我,任彼天真,乃与道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