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只要没考虑到这个因素,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全都打水漂

作者:赵小明 编辑:王海红 崔贯利


小明语录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感恩所有培育过我的教授导师,将心理学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也是我的一项使命。


01 可怕的数据

全世界的游戏玩家玩魔兽争霸的时间总和,已经超过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长——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

事实上,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游戏驱力,对教育的影响,导致的改变,已经开始了。

比如,国外有一位大学教授对上课方式做了一个改变

他规定一个任务,学生们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就可以升级;升级之后再给出第二个任务。

就像玩游戏一样,升级打怪,用这种模式来吸引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学习。

他发现用这种模式教学之后,学生反而愿意主动学习了。

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一代孩子是玩游戏长大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游戏化的思维方式。

无独有偶,芬兰的教育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些人认为芬兰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取消传统教育方式的国家。他们把教育改成了一种主题式教育。

02 主题式教育是什么?

比如,我们在咖啡店工作,叫做全景式教育项目,

在咖啡店里去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包括英语、经济学知识、人际交往能力情商的综合培养,这叫做主题式的教育。

再比如,我们要排练一个音乐剧,那我们就要围绕这个音乐剧来补充相关的知识。

历史知识、地理知识、音乐知识、情商知识、人际交流的知识等等。

这些都是主题式教育,他们用这种教育替代了现在单一的历史课、地理课、语言课、美术课等传统式教育。

也就是,定下一个主题任务,学生去完成任务,同时再去升级要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知识。

其实不光光是芬兰在这样做,英国也在尝试主题式教育。这种巨大改变的的就是让孩子重新点燃对学校生活的兴趣。

所以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本不是单一某国存在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在应对互联网冲击背景下,所有国家教育都出现的问题。

03 互联网造成孩子大脑生理损伤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重大冲击——互联网时代对孩子的大脑结构产生的影响。

美国教育学专家研究发现,观察新一代孩子们的大脑结构扫描片,发现他们大脑结构的生理已经和过去70后、80后、60后的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大脑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力的工作方式,不再是愿意采用专注单一事件的学习。他们学习的时候喜欢同时专注两三件以上的事情。

因为注意力模式的改变,注意力的时间也在变化。我们注意力能够维持的时间也从以前的十分钟变成了五分钟。

这一重大改变,使得传统教育让孩子坐在教室里面专注地去学习,已经变得效率越来越低。

因为孩子的大脑已经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了。

这是中国教育遇到的最强烈的挑战,也是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将遇到的麻烦。

这才是大家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

所以,不要被一些心理网红的过时观点带着跑偏了,他们真正擅长的不是心理学,不是教育学,

他们擅长的是抛出一个吸引眼球的热点话题而已,再把你的思路带到一个错误的方向。

04 主题式教育的特点

主题式教育的发展也许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如果你是有孩子的父母,你也可以提前做这方面的准备。

主题式教育的特点:

  • 首先,要求孩子们是合作化学习的模式,是增强孩子人际关系动力和驱力;
  • 第二,每次学习都是跨学科的,增加他们把不同领域知识连接建构的能力;
  • 第三,可以促进孩子的驱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被动地学习。

主题式教育最主要要改变的,就是互联网冲击给孩子造成的社会驱力下降、驱力转移和游戏驱力问题,

以及游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专注度、记忆力下降等等的问题。

所以,这种主题式教育,可以帮助互联网时代衍生的诸多问题得到改善。

这种教育方式也会改善孩子们从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退行、退缩的现状。

但是,主题式教育同样也有其弊端,那就是主题式教育的测试考核很困难。

主题式教育的测试考核,我们无法做到绝对像一张卷子那样的公平,它不像应试教育尽量做到公平。

主题式教育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考核过程的不公平。

正是因为如此,如何能够兼顾公平又能够兼顾孩子的兴趣,在这两件事之间寻找平衡才是关键。

所以,千万不要被别人带着把自己的思维模式走向极端。

05 教育面向未来

我们学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用科学的视角、非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的实质。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它的利和弊。

对某些人可能很合适,但对另外一些人可能就会带来不公平。

最后总结一点:教育的确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解决教育的问题不能是单一的思考。

解决教育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共同工作:

  • 第一,在教育制度方面,就是我们需要最优秀的人去当老师,所以要提高老师和学校的待遇。
  • 第二,家长方面,家长要有更多的时间,要学会教育和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匹配未来孩子的需要。
  • 第三,社会共同的努力,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人类教育的要求

所以,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以及心理学科普人,

千万不要像一些心理网红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误导大众产生极端化的思维。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要注意,

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满足未来20年后社会需要的人才,永远要朝前看。

点一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经历过多少个十年与过去,人生更重要的是,你能创造多少个崭新的十年与未来。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