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继任者》读书笔记6:自体心理学

缘起

自体心理学之前的的精神分析,也就是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一派,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意识层面又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其实是机械论的认知范式:通过研究局部了解整体。

但人不是机器,人也无法被简单地定义为本我、自我、超我的组合。随着卡尔罗杰斯率领的人本主义阵营的兴盛,对经典精神分析的批评声越来越多。

在此背景下,精神分析阵营的一位大佬另立门户,给传统精神分析中注入人文因素,发展并挽救了精神分析。这位大佬就是海因兹-科胡特,他创立的门派就是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也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革命。

这里简单回复下精神分析的历史。

精神分析经过120多年的历史,到今天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是以弗洛伊德和安娜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

第二代是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和沙利文的人际间精神分析;

自体心理学融合了经典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客体概念是二者融合下的概念),是为第三代;

第四代是关系/主体间精神分析,融合了自体心理学和沙利文的人际间精神分析。

(这些流派的介绍参见前述笔记)

核心概念

在展开讲述之前,先区分【自我】和【自体】这两个概念。

自我,英文是ego,是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链接潜意识和意识的中间环节,是防御发生的所在。自我是三我人格结构中的构成部分。

自体,英文是self,是个人对自我整体的一种表征,包括一个人的意识、情感、行为、思想、甚至是自体客体(这种整体论的视角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张基本一致)。自体心理学的重点是:我是怎么看待我自己的

海因兹-科胡特、自体三极、治愈之道

科胡特起先是弗洛伊德的忠诚门徒,他的理论转变来自于对临床问题:自恋性格障碍 的研究(弗洛伊德研究癔症起家、科胡特研究自恋型人格障碍起家、阿伦贝尔研究抑郁症起家)。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的力比多全部指向自我,他称为【自恋力比多】,正常的发育下,【自恋力比多】的部分会转向外部客体(父母),成为【客体力比多】。如果这一过程受挫,儿童无法突破“自闭之壳”,就会形成自恋性格障碍或者精神分裂。

【自恋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是此消彼长的。对有精神分裂症,或者自恋性格障碍的人来说,他们的力比多全部转向自我,进入【二级自恋】(一级就是原初自恋【又叫全能自恋】,是正常的)。他们无法移情给到咨询师,也就无法被治愈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自爱与爱人,是存在矛盾的。这正是科胡特尝试重构的点。他认为自恋性格障碍患者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类到“过多”的自恋,而是体验自己作为“自体”的基本方式(自我组织、自我感受、自我关注)上出了问题。

科胡特认为健康的自体包含三个要素,他成为自体三极:自信、理想和技巧能力。自信与自我效能感、胜任感密切相关。

用一句话表达就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理想),也知道怎么去(技巧、能力),并且有信心一定能达到(自信)。

而要实现自体三极,自体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满足三种需要:

1、儿童需要感到自己的身体、动作、情绪、意图被看见,以形成基础自信,这个角色往往是母亲;

2、儿童需要感到与强大有力的他人有密切联接,以形成理想,这个角色往往是父亲;

3、儿童需要与和自己相似的人合作,以形成技巧

能够满足自体这三方面需要的客体,也就被称为自体客体。自体客体会被内化为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成年后经历伤痛,人会自我安慰。这个自我安慰,来自于最初母亲的安慰。

科胡特认为,个体的问题往往是没有走完这完整三阶段,导致自体发展停滞。治疗就是要在治疗室中,在咨访关系里,让来访者重新经历这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来访者会有不同的移情

1、镜像移情。来访者感到被看见,也在别人的镜映中看到自己。

2、理想化移情。来访者把咨询师看作完美的、强大的。并通过与咨询师的联接感到自己是完美的、强大的。

3、孪生式移情/第二自我移情。病人渴望与分析师有本质的相似。

咨询师要做的,是在关系中,等待每种移情的自然出现,并满足之。如此,来访者停滞的自体发展会重新开始。自恋会从一种幼稚症变为活力、意义和创造力的源泉。

(这一理念跟温尼科特提倡的,咨询师提供抱持环境以重新满足来访者幼儿期的需要有点类似)

而他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是:从病人的角度来理解经验。他称之为【共情沉浸】和【替代内省】(共情是人本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又叫“理解-解释”法。重在理解。

对性、攻击性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性是人的本能驱力,科胡特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两者是二级的、次生的驱力,是自体形成受挫或瓦解的副产品。自体试图通过这二者,挽留一些活力感。

所以他认为,手淫不是驱力驱动的(应该说不全是驱力驱动),而是“受挫自体的愁苦的快乐”,通过手淫获得自己还活着、生存着的证明。

而病人在治疗中体现的攻击和愤怒,并非不是代表了内在力量,反而是秉性脆弱的迹象。

总结

如果说弗洛伊德关注的是人正常不正常,科胡特关注的,是人过得有没有意义

弗洛伊德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可以用工作和爱的能力来界定。科胡特则说,光有这两项还不够,一个人还需要为自己拥有工作和爱的能力感到快乐和自豪的能力。没有这一内心活动,成功是空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