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五人格和大六人格

前面我们介绍了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现在我们介绍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大五人格、大六人格。

一、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在其《人格的维度》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他采用因素分析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结构维度,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次模型。

层次

名字

说明

因子

最上层

类型层

由特质构成,影响范围很大

一般因子

第三层

特质层

由习惯反应构成,具有比较强的概括性

群因子

第二层

习惯反应层

由反复出现的日常反应构成,常与某一情境相关联

特殊因子

最下层

特殊反应层

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偶然性与随机性比较大

误差因子

比如:外倾是一种类型,是基于对观察到的社交性、活泼性、活动性、武断性等特质的内部联系而抽象出来的。每一种特质又是从各种习惯反应(如喜爱聚会、活泼健谈、办事武断等)中抽象出来的,而每一种习惯反应又是从各种特殊情境中所观察到的特殊反应抽象出来的。

艾森克提出了三个一般因子,包含: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并编制了测量这三个因子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1、外倾性:指的是性格的内外性。

2、神经质:指的是情绪的稳定性。

3、精神质:指的是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二、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Costa和McCrae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也称为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包括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及责任心。

1、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高神经质个体即情绪稳定性低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这一维度刻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低神经质的个体即情绪稳定性高的个体倾向于平和的、自信的和安全的。情绪稳定性低的个体易与人产生冲突,直接破坏团队和谐,在与他人相处时会遭到较多的阻力。

2、外倾性:外倾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互动,且较为合群、活泼、乐观,并善于社交活动。易和他人产生社会性互动,乐于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表现出较多的正面情绪,对团队的满意度也较高。

3、开放性:开放性高者多半具有创意,好奇心重,观察敏锐。通常有助于个人的社会性互动。有些特质者往往对新奇的事物较感兴趣,且能及时将创意付诸行动。

4、宜人性:宜人性高者个性较温和,柔顺且善良,易信任别人且心肠软。愿意主动与别人建立友谊,并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他人相处不会出现情绪性攻击行为。渴望与他人有社会性互动,愿意随时给予别人帮助。

5、责任心:也称尽责性。责任心高者认真负责,组织性强,可靠并且值得他人信赖。也因为如此,责任心维度一向是个人绩效的重要指标。责任心高者对达到目标较为坚定,并且希望能挑战高层次的绩效表现,工作时以成就为导向。

有研究表明,年龄与神经质、开放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呈显著正相关。

1、60岁以下的人群中,年龄大的个体神经质更低,在大于60岁的人群中,年龄大的个体神经质反而更高。

2、50岁以下的人群中,年龄大的个体外倾性水平相对较高,在50岁之后年龄大的个体外倾性相对较低。

3、整体上,年龄大的个体开放性水平相对较低,年龄大的个体宜人性水平反而更高。年龄大的个体尽责性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较之40岁至49岁群体而言,50岁以上群体的尽责性相对较低。

4、男性和女性的大五人格具有一定差异性, 男性的尽责性高于女性,女性的神经质高于男性。

三、大六人格理论

中国学者张建新等人在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后,提出人格六因素模型,也就是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人际关系型因子。这个因素包含了众多“本土化”人格构念,显示出中国人在社会上如何“做人”的行为模式及其文化内涵,如讲究往来人情、避免正面冲突、维持表面和谐、大家都有面子等。

另外,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性因素和宜人性因素之间较低的相关系数表明在中国社会中可能存在着两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宜人性更多表明一个人行为模式是否被动地受他人欢迎,而人际关系性则涉及一个人主动寻求与他人建立互动交换关系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宜人性更多地与如何“做好人”关联,则人际关系性更多关乎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