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案例提醒:别忘了金榜题名后的心理问题

主播君的话

2020年数据显示,过去12年间,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从0.05%爆炸式增长至6%,其中,大学生抑郁发病率逐年攀升,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近年来,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不断上演,令人触目惊心。

自古“金榜题名”乃人生一大喜事,为何这些经历十年寒窗,成功走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会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针对学校预防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曾提出:

要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不久前,本报刊载了一篇高校教师的自述文章,文中详细讲述了他对自己研究生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

案例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往往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这为高校预防青年心理问题,找准“源头”,提供了一份可靠的现实参考。以下为文章全文:

考上研究生以后 他们为什么遭遇心理问题

雨茂|

在不到半年时间,我已经第三次接到校医的电话了,第一次感觉很意外,第二次、第三次只觉得揪心。

我的研究生发病了,专科医院住了40天,西药天天吃,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去过了,还有师兄师姐不时安慰,该研究生也有走出心理疾病的内生动力,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做教师近3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4年,遇到形形色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深知,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童年,在原生家庭,这位研究生也如此。

幼儿阶段,他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嗜酒,性子非常急,为人粗暴,对孙子手打脚踢是常事。

后来随父母到上海生活,被房东孩子欺负,受本地孩子嘲笑奚落。父母对儿子的处境没有同理心,反而责怪他没有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

父亲好赌博,母亲不能阻止,只能不断地数落埋怨,家庭生活没有温暖。

母亲把对丈夫的失望投射到儿子身上,生怕儿子不成器,以后走父亲的老路,于是对儿子过分苛责,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耳提面命”,却不知道她宣泄的只是不良情绪。

做母亲的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浑然不觉,不知道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甚至还觉得自己是当代孟母,岂不可悲!

孩子的不良情绪一天天累积,找不到发泄渠道,只能通过读书学习去消解母亲的焦虑。所以他不仅拖着病体考上了本科,还考上了研究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更成了母亲的骄傲。

读研后,绷紧的精神之弦松弛下来,发现自己融入不了同龄人的圈子,适应不了研究生阶段的快节奏,每天读书、思考、写作的生活使他疲于奔命,精神压力一天天增大。

加之长期离群索居导致性格孤僻,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找不到倾诉对象,更无从宣泄,发病当然无法避免。

我曾经与其他学校的研究生导师聊过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也反映,一年级研究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较高,有的专业甚至超过四分之一。

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自残、轻生,搞得导师们日夜惊心。部分导师私下建议,研究生面试时,要进行心理评估,可这涉及法律和录取公平问题,不能贸然进行。

处于焦虑状态的学生,也要更多地关注心理问题。

比如,读一些心理学著作,上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找心理师咨询。利用漫长的暑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再以这些爱好为桥梁,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活动多聚会。如果条件许可,要出去看看,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借此陶冶情操,颐养身心。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营造和谐舒心的家庭氛围,那就再好不过了。

— End —

此为本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作者|雨茂

编辑|金卓 统筹|陈凤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