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饱和”现象是什么?精锐教育教你正确克服这一现象

近期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效率开始下降,什么也装不进去,什么要点都记不住,做了题后回想做了什么也是模糊不清,心里很是着急。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饱和”现象。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做事情过程中会产生效率下降,韧性、耐力减弱等等,一些优秀学生也说:也不是烦躁,也不是没信心,就是学不进去了。这正是“心理饱和”现象的典型反映。

针对如何克服这一现象,精锐教育提了几条建议供家长和考生参考。

作为学生,应该适当减少学习时间,增加娱乐、锻炼、散步时间。学习效率、质量与时间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疲劳战术的效率肯定是低的。临近中、高考,状态是第一重要的,适当的休整非但不会影响学习效率,反而会提高效率和效益。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克服心理饱和的最有效方法。

其次,学习形式要有变化。许多考生就是做题,越做“心理饱和”现象就越严重,其实备考越是临近中、高考就越要回归课本,因此不妨少做一点题,多看看《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多看看课本,改变一下方式,用思维导图把知识点进行整理。

另外,“心理饱和”现象在各学科上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凡是反应比较重的学科可以暂时少安排时间,反应比较轻的学科就多安排一些时间。

还有就是抓住中低档试题。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提高备考信心,效率和效益也会双丰收。少做、不做难题,努力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加剧。

除了适度调整学习安排之外,还可以改变学习环境。大脑喜欢空气清新、卫生整洁的环境。考前不要长时间呆在室内,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就到户外环境好的校园、公园等开阔的地方。

孩子在努力,那么家长又该怎么助孩子一臂之力呢?其实,越接近中、高考,孩子们越会逐渐暴露出许多身心上的问题,家长最需要做的,便是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