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恐惧症的三个高发年龄段

学校恐惧症有三个高发的年龄:

4到7岁,也就是上小学、上幼儿园的时候,主要是跟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的时候,主要是上中学,可能跟换了学校,换了环境,学业压力增大,功课增加,新的人际交往困难等等焦虑有关。14岁左右,青春期的时候,可能跟第二性征的发育,他对于自身的体相焦虑有关。


开头提到的孩子,他在妈妈的陪伴下接受家庭治疗。坐在治疗室里的他显得比较拘谨,身材很胖,外形看上去跟17岁的年龄很不一致。青春期男孩的特征他都没有。我的治疗室里有不同类型的沙发,他们母子俩人却选择双人沙发,紧紧坐在一起,俩人都挺胖的。谈到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发病因素,跟遗传有关,还有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关系。但总归,这跟孩子要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世界有关系。

精神分析、行为理论、发展理论都对学校恐惧症给出了解释。

主要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症状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在的整个家庭系统,尤其是当这个家庭系统出现功能障碍的时候,个人的行为问题,或者是症状就会出现了。

就孩子不上学这个症状而言,可能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学,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学的症状,也维持了他家庭系统的某种平衡,也就是说孩子的不上学变成了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一种策略。


孩子离家在外的时候总感觉到心神不定,浑身上下不自在。即便出门也是跟着妈妈出门。所以一天下来大概95%的时间都跟妈妈在一起。

发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妈妈因为疾病误诊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提早病退。由于妈妈的疾病,夫妻关系也受到一些影响,从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了。

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继而开始断断续续地不上学。

他妈妈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孩子身上,夫妻互动也越来越少。由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之间又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关系就更加紧张。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现了夜不归宿的情况,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这时候孩子的症状就变得越来越严重,升级为精神疾患他需要跟妈妈在一张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饭、吃药、洗澡都需要妈妈的帮助。可想而知一个17岁的青春期少年变成了一个孩童。


这样一个症状的演变也使得他妈妈没有办法顾及到其他,也使得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来张罗给孩子看病。孩子生来就如同海绵,吸收父母的讯息。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觉的忧虑也会成为孩子的不安,这是相互牵引的自动反应。也许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家人都没办法察觉,然而青春期的孩子离不开家总是有原因的。在父母婚姻关系的天平上,他的内心偏向母亲。

治疗过程当中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所以他是爱着妈妈的爱,恨着妈妈的恨。所以视他为妈妈的武士,他为母亲而战。

潜意识里害怕离开妈妈,害怕爸爸和妈妈的直面冲突,进而他留在家里保护母亲,所以他没办法去学校,离不开家。还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亲潜意识里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在家中。

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亲完全排除在他的内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里也就少了一个亲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认同的父亲形象,进而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地空虚、紧张和焦虑,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触,更加不敢面对外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