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2023年04月03日16:44:05 心理 1552
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

3月31日,陕西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举办“有爱不孤独 点亮蓝色梦”公益活动,组织50组孤独症儿童家庭走进西安曲江海洋极地公园,让患儿与海豚亲密接触。特约记者卓坤利 通讯员于浩洋 郜雅昱摄影报道

“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略低于很多国家的2%,但并不能盲目乐观。”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前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早期干预,完全有可能改善孤独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从罕见到常见

据专家介绍,20世纪80年代,孤独症(也称自闭症)的患病率仅为0.2‰~0.4‰。往后40年间,其患病率不断上升,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在3岁前起病,男孩比女孩患病率高(约为3~4∶1),其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

“一方面,我们缺少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这1%是经荟萃分析得出;另一方面,通常我们所探讨的孤独症,仅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如果将孤独症谱系障碍全部纳入计算,不仅是我国,全球多数国家的患病率将超过2%。”崔永华认为,从罕见到日益常见的背后,既有患病率的升高,也有诊断能力的提高。

“孤独症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父母孕龄高,母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胎儿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都是患病率升高的危险因素。”崔永华说。

“过去,因病因不明而没有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等相关客观生物学指标作为依据,孤独症多依靠医生的观察和经验诊断,在临床上将孤独症混同为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其他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崔永华介绍,近年来,多种心理评估量表的引入,使诊断工具趋于多元化;各类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发育评估测查技术培训的开展,使诊断方法趋于同质化。在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神经精神检查评估的基础上,更多基层医生可以给出明确诊断,更多患儿拥有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如今,崔永华在门诊中接触更多的是病情复杂、共患其他疾病的孤独症患儿,而典型病例多在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就能诊断。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也是孤独症干预康复的趋势。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明确,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复筛服务;帮助孤独症儿童实现就近就便干预,努力提高筛查干预服务的可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提供科学规范的相关服务。

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

4月2日,重庆市永川区儿童医院举办“有你不孤单”爱心公益活动。活动中,孤独症患儿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陪伴下,一起进行手工绘画、折千纸鹤,“绘”出童心与温暖,折出了所有人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快乐幸福的美好祝愿。图为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与自闭症患儿一起进行手工绘画。特约记者 陈仕川 摄影报道

面临两难

谈及孤独症治疗,崔永华流露出些许无奈:“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最佳干预时期是6岁前。”干预周期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崔永华介绍,越早干预,越见成效,尤其在最初两年,最好采取密集性干预,理想状态是每天训练3~5小时,每周不低于30小时。

然而,年复一年的花费,使很多家庭无法维持长期且规范的干预。2020年,一项涉及我国8103个孤独症患者家庭的调研显示,每个家庭平均每月的干预花费高达6950元。其中,56%的家庭中有一人不工作,全职陪伴孤独症患儿。入不敷出是多数家庭的现状。

除面临康复费用高昂的难题外,孤独症患儿家庭还面临康复服务短缺的难题。《2021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显示,我国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教师仅有10万人,其中持有国际认证干预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为1000人左右,平均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服务2500个孩子。

干预过程漫长而艰辛,而支撑患儿家庭的是,干预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有些甚至远超预期。”崔永华解释,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约50%的患者智力发育正常甚至超常,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经康复训练,部分患儿成年后有能力取得高等学历,有机会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而余下的50%患者,由于智力水平低下,症状改善相对有限,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对于这些患者,干预目标是帮助其掌握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在现有的干预水平下,部分患儿能实现这一目标。

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妇幼保健院组织儿童康复科专家团队和志愿者走进该市园博园,开展主题宣传义诊活动,发放科普知识宣传单,让更多市民了解孤独症。图为志愿者向市民讲解孤独症相关知识。通讯员贾动 特约记者李湛祺 摄影报道

破题而行

为打破人工训练低效能、高成本的瓶颈,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新型疗法应运而生。

最热门的是数字疗法。如通过某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孤独症儿童家长在线对孩子进行评估后,就能获取一份专属的干预计划和训练方案。该平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将训练步骤全部呈现在客户端,同时利用视觉捕捉技术,精准监测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情况,适时调整训练方案。

虚拟现实技术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院长于广军介绍,依托上海市科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自闭症患儿的系统构建与应用》项目所建立的训练软件,已尝试对发育迟缓儿童开展辅助干预。

另一种是粪菌移植疗法。近年来,对“肠-脑轴”和“脑-肠轴”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潜在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尤欣教授团队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到,截至2022年6月15日,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粪菌移植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共23项。北京协和医院目前共有100多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在采用粪菌移植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其中部分低龄患儿可达到临床治愈,且在临床试验阶段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这些新型疗法为孤独症干预康复开辟新的途径,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崔永华认为,就现阶段而言,孤独症干预康复仍需依托康复机构。

中国残联网站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达2681家,相较2019年增加443家。“这些康复机构,多数面向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开设,而缺少针对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康复训练。”崔永华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家庭多选择让患儿在普通学校就读,康复训练只能安排在周末进行,康复机构运营空间小;二是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因无智力障碍,随着年龄增长,将明显感知自己与常人的不同,更容易出现情绪管理问题,这对康复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2020年,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编写并发布《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团体标准》,使孤独症康复机构和从业者在康复服务中有章可循,从而推动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发展。

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孤独症干预:在裂痕中窥见阳光 - 天天要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