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2022年11月15日23:50:03 心理 1474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成人不过是长得比较大的孩子。”

——德莱顿

一直以来,人们都会有一定的“数字情结”,有时候也会被数字定义。

年龄也会通过数字呈现,二十不惑、三十而立......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年龄“焦虑”的。

你都30岁了,还不结婚?

对不起,我们这里招聘年龄限制35岁以下

.....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当外界对年龄进行普遍定义,人们都会不自觉代入进去。并且,年龄焦虑这个话题,是不分男女的。

分享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玲玲(名字经过处理)大学毕业后就投入工作中,那段时间没有考虑过婚姻问题,但是家庭成长环境告诉她:女孩子30岁前没结婚就是有问题的。刚好,她30岁了,每次回到老家,面临的都是催婚问题,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玲玲工作时出现精神恍惚症状,晚上还伴随着失眠多梦,渐渐地玲玲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单身是不是自身有问题。在心理测评之后,量表显示她存在中度焦虑。

在接待的众多来访者中,这种年龄焦虑问题不胜枚举。

年龄焦虑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从自身角度的出发,因为年龄是不可逆的,身体上的痕迹会不时提醒你。从外界而言,这些原因占比较高:


1️⃣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职场发展前景(年龄要求)

2️⃣ 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收入(存款)

3️⃣ 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疾病)

4️⃣ 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

人生有很多分水岭,在当今社会渲染下,中年似乎成为了一场危机。

中年危机:本来就是伪命题


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一词源起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国际心理学杂志》1965年)。生命在两个重要时期建立的内在系统帮助人们保持20-25年充满自信、激情、创造力的生活,青春期(12-18岁)形成的进取的自我感、友情、价值观、审美情趣与社会认同,成年期(18-25岁)形成积极的世界观、社会责任、爱情、成就欲望、事业心……。到了中年(35-50)人开始清醒认识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识把一切生活与追求变得无意义,并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在焦虑与恐慌。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趋向于认为,人生可分为8个阶段(❶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❷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❸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❹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❺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❻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❼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❽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每个阶段的顺利通过是导致健康和下一阶段顺利的基础,如青春期(12~18岁)要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期(40~65岁)主要要解决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也就是说,顺利度过自我同一性时期后,成年人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早年《南方都市报》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焦虑群体的调查,调查显示“年龄焦虑”现象的群体集中在30岁--35岁年龄段(占比34.03%)和25岁--30岁年龄段(占比26.88%)。

中年为什么是一场危机呢?

外界种种话题都在大肆渲染30岁以上是中年这个概念,其实这是职业环境和社会现状的双重效果,职场上平均就业年龄在22岁左右,经过6、7年的发展,职业已经发展到成熟时期。30岁,你该怎么样,你不该怎么样,社会也在给这个年龄贴标签。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年,也会被危机“绑架”,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一道道难题在这个阶段涌现,但是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去平息这场自认为或被人定义的“灾难”。

其实中年危机或许是个伪命题,这个概念的流行,很可能在于我们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都贴上了它的标签。被禁锢在这场虚拟危机中,把“渡劫”看得尤为重要。其实没什么必要。

年龄:带给的是焦虑还是勇气?



前几天,看到微博热搜#年龄带给你的是焦虑还是勇气#这个话题,作为一个二选一的话题,其实前一半可能是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后一半是我们需要剖开这个话题,深入探讨的 。

很久之前有个来访者,已经年过45,因为疫情,在外地原本红火的生意也日渐萧条。消沉了一段时间,这段时光十分煎熬,身边的“嘲笑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在晚上,内心的声音更大。他想重新开始,但是很多人劝他现在年龄大了,不适合折腾了,但是来访者有很强的自救意识,在焦虑中鼓起勇气,最后选择转行。前段时间,他还发微信给我们分享他近期的好事。

这样看来,我们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年龄背后的“责任”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年龄,更或者说是背后的附加问题,是人从呱呱坠地到归于尘埃都需要面对的。如果这个问题占了你一段时间的大多数,可能就会演变成焦虑。

之前说到,每个人都会经历焦虑问题,而焦虑本身并不是病,很多情况下有些心理上的疾病是为了摆脱焦虑所做的挣扎导致的。适当的焦虑对人是一种保护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被年龄绊住了脚步,而是因为我们缺失了一份一直向前的决心和勇气。出生并不是唯一的起点,每个时刻,决定去做一件事,开始就是起点。

年龄带来的不只是岁月,还有时间的沉浮。只是这种沉浮,需要勇气去面对罢了。所以,年龄会带来焦虑,也会带来应付焦虑的勇气,只是重在选择。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焦虑:只是你破坏了年龄的节奏


这里要说一下年龄和成熟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成长节奏,有些人的成长是随大流式的,有的人成熟很早,有些人晚,还有些人一直到生命尽头都没有成熟。

而真正的成熟是什么?

有一个事实很残酷:成熟和年龄和经历无关。成熟并不是后天积累的。那些成熟的人,在婴幼儿期和童年期就已经奠定了成熟的基础。

自体心理学认为:生命早期体验到回应性的环境是婴儿正常的初始体验,这个体验成为自体健康的关键。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看他的自我功能是否稳定,社会功能是否良好和亲密关系是否稳固。

盲目的追求成熟,就会产生一定焦虑。如果要追求成熟,就必须抛开“年龄”这个话题,打破它,从头开始构建成熟的基础。

年龄有自己的节奏感,什么是一个年龄该做的事?什么又是不该做的呢?

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的年龄不应该被定义。每一个看似固定的人生阶段,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就如安娜-玛丽-摩西“奶奶”所说: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人生随时可以重来。找到自己的节奏感,把年龄分成天、分钟来看。后一分钟的事情,有有一分钟的解决办法。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打破年龄焦虑,勇敢面对现在的自己


真正去打破年龄焦虑的时候,并不容易。难就难在它需要重新认识自我,把自己的人生捋清楚。


首先,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都不要被PUA。


任何时候,自己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不需要被人来证实,不需要捆绑在别人身上。我不是谁的妻子,我不是谁的附属,我就是我。


最重要的是要正视焦虑,考量焦虑。焦虑是有正向作用,它让我们发现问题,所以要正视它。


年龄焦虑说到底是对当下关系处理不当及对未来的恐惧,面对年龄焦虑就是要“直面惨淡”,说服自己。


年龄焦虑也是焦虑问题的其中之一,焦虑是永无止境的,缓解焦虑就是:活在当下、做在当下。


最后,希望永远把选择权留给自己。到了某个年龄,其实只是生命走到了那里,而选择还在继续。


“30岁可以不结婚吗?”

“35岁还可以转行吗?”

“60岁我还可以追求另一半吗?”

......


这个阶段的迷茫,只是自己在设限或者被定义。没有勇气去打破这些限制,自己渐渐在丢失选择权。当自己想做的事被年龄限制时,就把这个限制条件划掉,因为它并不是必要条件。



写在最后:

年龄这棵树,一直在生长,焦虑的枝丫只是想成长到可以吸收阳光。

焦虑不可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它往哪一面生长。


把年龄看作一段时光,一个生命的计时器,而人生的赛道却在另一边,能把这一段时光过好,处理好关系,接纳自己,明天出发、后天出发,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果说年龄是长度不可逆,那就扩展宽度!希望都可以在喜欢的事情上,变成“成熟”的自己。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来源《焦虑症和恐惧症》艾伦·T.贝克/加里·埃默里/鲁斯·L.格林伯格著,部分资料源于网络,侵删。


“年龄”带来的是勇气,还是焦虑? - 天天要闻

END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