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2022年11月02日22:55:26 心理 1597

第4课

【如何运用“五巧法”提升心理矫治效果 】

在多年的心理矫治工作中,笔者发现,邪教人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他们由于受邪教歪理邪说影响,大多陷于狭窄的思维胡同走不出来,很难接受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沟通需要掌握娴熟的谈话技巧。在实践中,笔者常用“巧入话题、巧思共情、巧用提问、巧设场景、巧改锚定”等谈话方法,称为“五巧法”。

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 天天要闻

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 天天要闻


巧入话题——沟通


巧妙引入话题,是减少谈话阻抗的重要法宝。

在人际关系中有句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矫治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全能神”邪教痴迷者有一部分人喜欢装傻充愣,不愿意开口交流,甚至是“一问三不知”。所以,我们在做邪教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之前,尽可能先了解对方的地域文化、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做到“投石问路”,巧妙介入话题。如:“全能神”痴迷者陈某,男,20岁,江西籍,其父母带他来向我们求助。在谈话过程中,陈某经常摇头晃脑,还故意冲着我们连续打喷嚏,言行举止更像智力不全的“孩子”。面对陈某的“装”,我们采用巧妙引入的方式引入话题,从江西的风土人情谈起。知道江西人都爱吃辣,我们送了一瓶辣椒酱给他,面对我们的真诚,陈某不好意思继续装下去了。这时,我们真诚地对陈某说:“你并不是没有修养的人,更加不是一个傻子,你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避解决问题。”陈某慢慢体会到我们是想帮助他解决目前的困惑,开始愿意交流了。这种巧妙引入话题,不直击要害的绕开阻抗的方式减少了对方防御,从建立起关系入手,往往谈话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

多数邪教人员被邪教歪理邪说长期的洗脑,沉浸在邪教描绘的虚幻世界里,内心对外界竖起一道防御的墙,如何打破这道墙?就要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引入,给予尊重和足够的耐心,才能打开沟通之门。


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 天天要闻


巧思共情——同频


所谓的同频共振,在声学中是指一处声波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震荡,这就是共鸣,也就是同频共振,而共情的能力是实现同频共振的基本条件。

所以,心理矫治工作中需要共情的力量。如:“法轮功”痴迷者林某,男,38岁,原某大学的教师,因制作大量的邪教宣传品去散发,被法院判处缓刑有期徒刑三年缓五年执行,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骨干教师从云端跌到谷底。其妻子为了家庭的幸福,不想丈夫从此颓废了,请求我们上门对林某进行心理矫治。我们发现林某的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就像一个刺猬,面谈时他总是背过身,脸庞朝上,闭着眼睛,根本不屑于看你一眼,我们分享给他的水果被他当面扔到了垃圾桶。面对林某的无理,我们依然微笑着说:“我们知道你内心觉得很委屈,如果你这样做会感觉舒服一点,我们能理解。”“你的人生目前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如果可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法轮功’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通过类似温暖的语言来共情,像“容器”一样来包容他的退行(成人做出像小孩的幼稚行为),轻轻触动他原本柔软的内心,逐渐使其回归理性思维,使谈话变成和谐的音频,实现同频共振,最终帮助林某摆脱了“法轮功”邪教的精神控制。

我们在与邪教人员谈话过程中很难做到共情,是因为我们容易先入为主给他们贴标签,或者急于把观点灌输给对方,这样往往容易激起“逃跑”或“攻击”的两种状态,“逃跑”是不接招,直接沉默,“攻击”就是把内心的愤怒投射到我们身上,使谈话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我们要善于用共情能力,达到同频共振,一切便能水到渠成。


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 天天要闻


巧用提问——靶心


在心理矫治谈话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探究式和假设性的提问方式,准确的提问就如打靶聚焦瞄准了靶心。

探究性提问能够让对方就有关问题、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获取更多细节信息;假设性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对方表达心中真正的感受。

当邪教人员的话语较少时,我们多采用探究性提问方式,当他们的思维情感混乱时,我们宜采用假设性提问方式,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如面对“全能神”邪教痴迷者的张某,她一开始不太愿意交流,只是不断的摇头说心情不好。这时,我们采用探究性提问:“心情不好有很多原因,你想此刻做点什么,能让你的心情好点呢?”“你心情不好,内心还存在哪些顾虑呢?”让她体验到一种开放的问话,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且在当下去思考自己的处境。当张某反复用强硬的态度表示“我信仰的就是基督,就算坐牢也不放弃信神”,我们多采用假设性提问方式:“假设你信仰是真的基督,为何全能神要违背《圣经》的内容让你发毒誓呢?”“假如你真的坐牢了,你是蒙福还是受难?”“如果你的人生还有另外的可能,除了坐牢,你还会做怎样的选择?”每次确认的答案都离她内心真实答案更近,不断弱化她对邪教的坚持,启发她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在不断地此时此地的反思之下,张某最终选择放弃了邪教,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 天天要闻

巧设场景——换位


在矫治谈话中,发现邪教人员的思维模式不容易被撼动,但一个人的感受与情感是无法否认和欺骗的,哪怕他们在信邪教过程中存在着偏知偏信,但他们都无法回避自己的内在体验。

所以,设定舒适的谈话场景,能有效降低谈话对象的戒备心理,增进信任感,从而增强谈话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物理空间位置的变换,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给对方不同的体验,进而改变其固有的认知。如:方某,女,35岁,性格偏强势,因信“全能神”邪教而离异,离异之后很痛苦,经朋友介绍过来求助。我们通过面谈发现方某具备较好的觉察能力,于是,模拟她和前夫的婚姻模式,情景再现中发现她总是不自觉地“冲”到丈夫(游戏扮演者)的前面做决策,之后又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的付出而身心疲惫,我们让她尝试换一个位置,走到“丈夫”的右侧靠后位置,再问问她的感觉,这时,她说:“感觉很舒服,很有安全感,没有那么累了”。通过设定场景,改变方位的体验,让方某更加直观地反思到自己在夫妻相处中存在的问题。方某彻底放弃“全能神”邪教之后,我们帮助她实现了复婚的愿望。后来,方某回忆说,她当时正是因为“位置”的改变,让她看到不一样的“角度”,体验到不同的感受,才慢慢打开自己的心结,正视真实的自己。


上课了,安丘市反邪教线上课堂第4课开讲! - 天天要闻

巧改锚定——认知


“锚定”是人们在作决策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只注意到自己相信的,忽略了很多自己觉察不到的重要信息,锚定心理也可以喻为心理的“标尺”或“心锚”,它是思想、观念、感受的综合情结,改变锚定的过程也是在调整一个人的认知过程。

邪教在诱导人上当受骗的时候不断抛出诱饵,像“圆满”之说,导致有一部分“法轮功”痴迷者将“圆满”这种诱因和练功打坐的状态结合而不断刺激神经,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不断重复,就会习惯成自然,甚至出现一些幻觉,像这种能刺激邪教人员产生特别感觉的事物,我们称之为邪教中的“心锚”。如:“法轮功”痴迷者王某,男,21岁,原是广州某大学读大二的学生,因习练“法轮功”而主动退学,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开天目”(邪教宣扬的特异功能,人体有第三只眼睛能看到异象),能够洞察宇宙的真理,不再需要大学文凭了。其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强行带他到我们的矫治中心。首先,我们表示尊重他退学的选择,不评判对错,其实,王某的心锚就是邪教描述的“开天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新心锚”替代。我们鼓励他反复当着矫治老师的面来打坐练功,由于环境和心境的变化,他每次打坐练功的体验均不同,再也找不到原先“开天目”的感觉,过去的“心锚”在新的体验中不断发生着改变。然后,每次谈话前,我们都给他做放松治疗,在他达到一种放松的状态后,开始种下“新心锚”:分析佛教的“圆满”和“法轮功”“圆满”的区别,让他反思自己退学的勇气来自哪里?假设退学的勇气支撑点是“开天目”, 万一邪教描述的“开天目”是不存在的呢?当王某醒悟过来之后,他选择回到校园读完了本科,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后来,王某感慨说:“谢谢你们的客观分析,才让我懂得大学文凭的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邪教人员长期沉浸在各种歪理邪说里形成的“心锚”不容易被改变,我们需要在某种特定情绪中种下“新心锚”,就像潜意识催眠一样,需要巧妙重复的暗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邪教人员大多数是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并不知邪教的危害,或者潜意识知道却无力摆脱。心理矫治谈话过程就是巧妙地运用谈话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扭转偏颇的认知与行为,要让他们的内在认知变成可为自己掌控的适应性认知与行为,从“你要我改变”成为“我自己要改变”,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好谈话技巧,帮助邪教人员打开心结,纠正错误认知,摆脱邪教的精神桎梏。


来源:渠风清韵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