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2022年10月15日12:12:13 心理 1520

影视剧中神乎其神的犯罪侧写专家,在现实中也能走进现场就猜出犯人的样子吗?


1956 年12月2日晚7点55分,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派拉蒙影院发生爆炸,近1500名观众奔逃四散。
● 50年代的派拉蒙剧院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这不是恐怖第一次降临纽约。此前几年里,当地的图书馆、火车站、公交车站、电话亭、音乐厅、电影院等各种场所,已发生过20多起类似的炸弹袭击。

● 从左至右,随时间推移,“炸弹狂人”的管制弹药越来越凶险。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制造这些案件的是同一个人。他除了投炸弹外,还以“F.P.”的笔名到处投递恐吓信,被警方和公众称为“炸弹狂人”(the mad bomber)。


● 部分投炸弹地点标记,最初两处均为爱迪生公司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炸弹狂人”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给警局的信:“战争期间我不会再扔炸弹,这是出于我的爱国心。但总有一天,我要让爱迪生公司遭到报应。”


危机面前,纽约警方的调查却陷入了僵局。虽然警察局成立了“爆炸侦查组”,动员了各区350名执法长官、以及他们手下近23000名警官参与调查,但还是无法查明炸弹狂人的身份,只能认定此人与爱迪生公司有仇。

当时的爱迪生吞并了近30家电力公司,分散在各处的前员工档案和投诉信件不计其数,人工寻找面目全无的“炸弹狂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无奈之下,警队内部有人建议犯罪实验室负责人霍华德·芬尼(Howard Finney),不妨咨询一下精神病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James Brussel)。虽然警方并无这样的先例,但一筹莫展的芬尼顾不得细想,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
当时大概没有人能想到,对这起案件的咨询将成为刑侦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实践。其代表的破案方法,直到今天还在刺激着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


在纽约警队中,布鲁塞尔本来就因博学而小有名气。
除了作为精神病学家职业,他还担任纽约精神卫生所的执行助理,负责分析和诊治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布鲁塞尔还业余分析过梵高、狄更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推测他们的个性特点。

● 布鲁塞尔(图左)在为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供心理评估服务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不过,在罪案中咨询精神病学家的意见,不但对警方来说是无奈之举,连布鲁塞尔本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以前分析的都是眼前的活人,现在分析一个影子?”
但查看过几封“炸弹狂”写的恐吓信后,布鲁塞尔却真的有了一些想法。经过 4 个小时的分析,他为警方列出了炸弹狂人可能具有的10个特征,并提供了行动建议:
1. 男性
2. 匀称,中等身材,不胖不瘦
3. 中年人,45岁或更老
4. 至少上过两年高中,有金属制造和电工方面的技能
5 外观整洁,看上去礼貌得体,实则狂妄自大,古板固执,是个偏执狂
6. 独来独往,没朋友,没结婚,很可能是处男——“我打赌他都没亲过女孩”
7. 和年长的女性亲属同住
8. 斯拉夫裔,天主教徒,定期去教会
9. 住在康涅狄格州
10. 患心脏病


行动建议:公布以上描述,由于猜测可能出错,炸弹狂人看到后可能会无法忍受,而主动暴露信息——他希望自己为人所知。
此外,在来访的警方人员准备告辞时,他还叫住他们,补充了最后一条判断:“等你抓到他时,我敢肯定,他穿的会是双排扣西装,而且扣得严严实实。”

● 布鲁塞尔所著的《一位犯罪精神病学家的案例手册》于1968年出版,收录的第一个案例就是对“炸弹狂人”的分析。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可想而知,这种看起来近乎水晶球巫术的判断方式,与当时警方主要通过直观的人证物证破案的做法大相径庭,他们对布鲁塞尔分析的第一反应也绝非信服。


1957年1月,炸弹狂人终于落网。警方发现,布鲁塞尔的猜测几乎全部命中——作案者乔治·梅特斯基(George Metskey)是个整洁得体、中等身材的斯拉夫裔中年人,来自康涅狄格州,未婚,与两位姐姐同住,曾经做过电工。
尤为惊人的是,他确实穿着双排扣西装。


● 乔治·梅特斯基,是爱迪生分公司的一名前员工,1931年因工伤带薪休假一段时间后,遭以“消极怠工”开除。梅特斯基认为工伤导致他患上肺结核病,多次向爱迪生公司索赔无果,1936年向劳动保障局的申诉也以失败告终。恐吓信上的笔名F.P.是Fair Play的首字母缩写:公平玩法。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布鲁塞尔这种在常人看来如有神通的精确分析,使他被当时的媒体誉为“沙发上的福尔摩斯”。
他是怎样推测出这些特征的?
首先,他根据恐吓信的内容,以及投弹地点扩散的规律,发现炸弹狂人非常符合偏执狂的诊断标准,而偏执狂具有缓慢而持续加重的被害妄想,一般要在30岁之后才会极度恶化。炸弹狂人1940年第一次作案时病情已相当严重,如今16年过去,保守估计年龄应在45岁以上。
此外,这类精神病人大多身材匀称,炸弹狂人有85%的可能符合这一特征;恐吓信上的字迹规整干净、几乎没有涂改,这种习惯会偏执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整洁得体、待人礼貌、遵守规则等。
而且,偏执狂疑心重,总担心别人迫害自己,因此很可能独来独往,没有伴侣和朋友。
其他的准确分析,则来自布鲁塞尔识人断物的丰富经验:
1. 炸弹狂人的信中从不使用口语,英文表达老套,这说明他可能是移民,或在非英语母语的社区中长大;
2. 炸弹狂人同时使用炸弹和刀具,二者都是斯拉夫人的惯用武器,因此他可能是斯拉夫裔,也就很可能是天主教徒;
3. 恐吓信全部来自纽约和威斯特彻斯特,而多疑的偏执狂不是从居住地直接寄信,如果他确是斯拉夫裔,则来自纽约和威斯特彻斯特附近最大的斯拉夫聚居地——康涅狄格州——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 梅特斯基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在中途的韦斯特彻斯特或目的地纽约投递恐吓信。

犯罪心理学----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知道你做了什么 - 天天要闻


4.“炸弹狂人”在信中表示自己长期受到病痛折磨,当时最普遍的慢性疾病是心脏病、癌症和肺结核。十几年下来,癌症的存活希望不大,而肺结核早在1950年代初即可药物治愈,布鲁塞尔因此推测炸弹狂人患有心脏病——这一点他猜错了,作案者患的是肺结核,只不过被妄想和仇恨冲昏头脑的偏执狂,有多大可能乐意让医院治好他的病呢?
5. 最玄的“双排扣西服”,则是出于布鲁塞尔脑海中浮现的想象画面:一个谨小慎微、穿双排扣西服的中年男人。他认为这个形象有合理的根据:偏执狂保守谨慎,流行的着装总要等到过时之后,他才愿意尝试,双排扣西装正是这样一种选择。

● 通过上述的故事,我们了解到,所有分析都是有着能够究其本源的地方,分析者将自己代入犯罪者本身,去思考当下情境中所产生各类行为的原因:

1、首先:我做了什么(现状)

2、其次:这么做能给我带来什么(目的)

3、然后:做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行为动作)

且随着调查的深入,是能在人物行为中发现细节,并进行分析的:

例如故事中“炸弹狂人”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给警局写信,警探通过文字工整度,语法排列方式,给到初步的判定结论:

炸弹狂人的信中从不使用口语,英文表达老套,这说明他可能是移民,或在非英语母语的社区中长大,对爱迪生公司抱有敌意,可能是被开除员工,或者因公司缘由利益受损人士。

这些是因为被调查人的行为动作透露出了更多信息,而引导分析师从上面挖取蛛丝马迹,帮助破案。当然,至于为什么会这么分析,分析的是否准确,这就要归纳到专项领域的学习和大量经验的积累。

但洞察人心这件事,从古至今就一直是一门技术活。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