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题,为什么学心理学会变得抑郁,本篇文章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学业压力
心理系的学生是肯定有学业压力的,尤其心理学在大学里算是偏难的学科,想要学好势必是要花功夫、花精力的,需要阅读大篇幅的材料,上课听讲做笔记。课下再去复习和巩固。
在美国,最开始的大一、大二是最艰难的两年,我的PSY 101是拿了C勉强过关。虽然跟我选的教授有关系,但我第一次考试和第二次考试都是不及格。差一点就要转专业或者重读。
留学一定要用ratemyprofessor.com这个网站,查一查教授的相关信息,毕竟有的教授的课就是好过一点。
再加上身处异国他乡,时不时就会感到孤独,在欧美的任何非城区都是人烟稀少,不感到孤独是不可能的。交几个当地的朋友也没有那么容易,要是一直宅在家里也很容易在学业的双重压力之下变得抑郁。
了解自我
心理学这种庞大的学科会让人从多方面进行最原始的思考,有从身体、生物角度出发,有从社会、人文角度出发,有从综合方面进行考量。就算是博士毕业,也只是开始。更何况是学了4年或者6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总而言之,如果学习心理学感到困惑是正常现象,因为这种庞大的学科是没有尽头的。需要靠几代人的研究去慢慢积累。如果学到一定阶段,你感到一些不适,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只有那种自认为什么都懂的人才会感到非常舒适,因为他们所有的认知都建立在他们自己的体系里,外界不会对他们产生干扰。比如,很多自以为是的老师,你跟他们讲道理是不可能的。
要说悟性这种东西,有的人可能30岁就变得很通透。有的人一辈子都活不明白。不过,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客观的学科,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数据、实验之上,这个过程是永远都探索不完的。
行动很难
心理学中不是有积极心理学吗?临床心理学不是专门用来治疗的吗?没错,的确是这样。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难的永远是行动和长期主义,积极心理学中提到过不少理论,但实践起来确实没那么容易,最简单的每天坚持运动,很多人都坚持不了。
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学强调与他人建立合作,但有的人他偏偏就是社恐,就喜欢一个人这种违反人类进化的形态。
《稀缺》整本书都在强调余闲,人必须有自己可支配的闲散时间,可有的人他就是主动型奋斗逼,一天不工作浑身不舒服。
有的人的自我逻辑非常牢固,普通的心理治疗对他们完全没用。看一次心理医生远远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可见心理学这种庞大的学科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我行动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另外一点是,如果你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感到抑郁,我的建议是进行交叉式学习,时不时去学点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