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部纪录片叫《寻找卢克(Finding Luke)》,记录了一个叫卢克的优秀生在忽然自杀之后,家人及朋友的探寻和追问。
是啊,许多人人都会问: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家人对他也很开明,为什么会忽然就寻了短见呢?
影片揭示,卢克对于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有着极度的好奇,在现实没有给他足够满意的答案之后,他期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探寻下去。对于他,自杀或许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探寻的开始。这种情况或许同样适合于中国社会中屈原和海子自杀现象的解释。
02
熟悉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治疗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影片中的卢克,还是中国社会中的屈原和海子,他们都被“存在性”问题困住了。
我在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摆脱抑郁的折磨》这本书中写道:“抑郁症是典型的‘存在性’痛苦,患者常抱怨活着没有意义,而渴求死亡。对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他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不能跟陌生人讲,不想让朋友担心,更不愿意吓坏家人……因此,他只能一个人苦苦思索这个可怕的问题。”正如英国学者波顿在《忧郁症的解剖学》一书中所说:“如果人间有地狱的话,那么在忧郁症患者的心中就可以找到”。而自杀往往是患者所做的最后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是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也是建立在自尊基础之上的行为。
03
影片中的卢克从小就是一个敏感、爱想问题的孩子,促使他抑郁的既不是家庭暴力,也不是情感创伤,而是他对于“人”的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让他满意的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类似卢克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心理卫生科比较常见。如果家长对他们的问题呲之以鼻,认为他们“想多了”而嘲笑他们、不予重视,那么以后很有可能酿成悲剧。
这部影片也提醒我们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精神状态要及早的识别而不是忽略、认可而不是否认、寻求治疗而不是无动于衷甚至指责孩子。
04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经验告诉我们,抑郁症背后存在着四个核心主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德国精神科医生曼弗雷德·吕茨曾经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精神分裂症,没有抑郁症,没有成瘾症——有的只是承受着各种不同痛苦现象的人”。这句话可谓是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精神心理疾病最简单的“存在性”归因。
人类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学的大量研究表明:(1)死亡是人生无可避免的终极,也是追问的动力;(2)获得在个人成长、意义探寻方面的引导,也具有普遍适用的潜力;(3)人需要“去做什么的自由”,但人在被毫无选择地带进这个世界之后,各种混乱、失序的状况像一大盒杂乱无章的积木把其困住了,“人”的肩上扛着大量不能推卸的责任,难以自如地“活在当下”,这就注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限制”和“孤独”。
05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主人公维吉妮娅·伍尔夫的人生可谓是这种“存在性”困境所导致抑郁症的典型例子。
维吉妮娅·伍尔夫患有抑郁症,住在弗吉尼亚的乡间疗养,她的丈夫不允许她回到伦敦去,怕激发她的抑郁症和自杀倾向。但她在无法忍受生命旅程中的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时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地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06
如何破解抑郁症背后的“存在性”问题呢?
我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把诗歌《野天鹅》推荐给抑郁症患者:
你不必做得很好。
你不必跪行在绵延千里的沙漠之中,不停地忏悔。
你只需让你柔软的身躯感受身边的一切。
告诉我你的绝望,
我也会告诉你我的绝望。
与此同时,世界运转不息。
与此同时,太阳和雨中的鹅卵石
都向着新的风景移动,越过草原和幽深的树林,
还有山峰和河流。
与此同时,那些野天鹅,高飞在清澈蔚蓝的天空,
又一次向着家的方向。
无论你是谁,有着怎样的孤独,
世界都向你展示着它自己,
呼唤你,就像野天鹅的声音,粗糙刺耳也令人振奋---
一遍又一遍,宣唱着你在万物中的位置。
的确,如果你能像诗歌中的野天鹅那样生活,那么,抑郁就不是问题了,对“专断、刺激、野心、杰出、可能性”的恐惧也必将消失不见。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我在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摆脱抑郁的折磨》和《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这两本书中所强调,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它主要通过对抑郁症背后的死亡、孤独、自由与限制、无意义等“存在性”问题进行分析,使抑郁者能真诚、敬畏地面对生命的实相。这也是我在临床治疗中把正念训练和存在主义治疗整合成“正念禅疗”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