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2022年10月06日11:10:46 心理 1441

连日来,疫情此起彼伏,与疫情有关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


  • 有人因外省支援的医护人员不熟悉情况,核酸推迟而群情激愤恶语相向;
  • 有人早上6点就爬起来抢菜,却在支付的一瞬间被通知没了,情绪崩溃;
  • 有女子给跑腿送菜小哥打赏200元,却被众多网络喷子攻击“打赏太少”而疑似跳楼自杀……


疫情反复之下,即使自己不是确诊也不是密接,只是安全地呆在家里,好像就已经变得“不像自己”了......



认识慢性应激


两年多来,新冠疫情已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心理状况和适应策略。我们看似已习惯了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尽量和其他人保持一米距离,积极打疫苗,自觉做核酸——各种“被限制”和“不方便”,我们似乎都已经可以坦然接受了。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考研人在方舱参加线上复试并被录取/人民日报


但很多不易觉察的压力,已经在我们内心积累、蔓延、增长。不确定何时就会遭遇疫情反扑,有可能某一天就要面临封闭隔离。再加上疫情爆发至今,很多人的工作、事业、生活、学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家都要面临收入减少、财务危机、人际关系紧张、对稳定性的担忧、对未来的迷茫等等压力。


这种因为需求、压迫及生活忧虑而形成的长期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压力状态,心理学称之为“慢性应激”(chronicstress)。


慢性应激不会一下子产生剧烈症状,却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首先,在心理上会让人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急躁、敏感易怒、失眠,同时有沮丧抑郁、注意力降低、活力减退等心理问题。


其次,在生理上易导致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三种压力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糖血压升高,免疫力降低,使高血压、肠胃失调、肥胖、慢性溃疡、肿瘤等疾病更容易找上门。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疫情笼罩下的我们,除了要做好身体上的防护外,心理的调适不可或缺。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慢性应激”,减缓心理压力,保存充足的心理能量应对现实问题呢?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给你带去一点帮助。


01学会与压力共存,不逃避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警觉、焦虑的状态时,也是消极想法最频繁产生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一直聚焦在各种不好的结果上,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感觉事事不顺,整个人都是一种焦躁、失序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人根本没法好好思考,正确决策,做事效率也高不了,最后结果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我们需要澄清一个事实:变化和压力是我们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无论是谁,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我们无处可逃。


当然,我们人类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很多人也缺少应对压力的成功经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通过逃避来回避麻烦的经历,比如,试图用购物、借酒浇愁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麻痹自己,结果发现,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只可能像滚雪球一样成倍增加,越来越棘手。


所以,我们要先学会正确看待和应对压力,不要一味排斥和逃避。压力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很多时候,问题也许很严重,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是,在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作用下,我们个人主观地把它放得更大了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上海人的水培青菜©weibo柚子又抽了


比如,在有些人因居家隔离不能点外卖,天天唉声叹气时,还有些人苦中作乐,发豆芽、花盆种葱、水培生菜、自己下厨,充实居家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02去感受身体和周围的环境


如果你近一段时间持续性地焦躁不安、失眠,感觉很多事一团乱麻似的让你焦头烂额,打开手机觉得世界要完了,放下手机觉得自己快完了——请你放下手机,摘掉耳机,花一点时间想想,你有多久没有认真感受过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了?


很多人没有“身体需要放松”的概念,一直在过度使用自己的身体。大家都知道,疲劳驾驶可能导致车祸,需要定时休息,其实,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活动,身体都需要适时放松和休息。在我们价值观排序中,“身心健康”是必须排在首位的,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有什么条件去实现你的梦想和追求呢?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有了这个概念,希望你能从现在开始,跟着引导语,学着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的环境。从“大脑的思考模式”,切换到“身体的感受模式”,头脑中的风暴渐渐平息下来,身体才能慢慢放松。


学着去感受身体在坐、卧、行、走等不同姿势时的变化体验,在不同环境下的感觉,学会打开你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的感觉器官,深切地和外界链接。



03正念冥想


这是让身心放松的强化练习和实践方法,没有什么基础要求,人人都可以学以致用。推荐大家用正念静观和身体扫描来帮助自己放松。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体内的压力激素会渐渐停止分泌,随着皮质醇水平下降,我们的心率、血压也会逐渐降低,身体会从“战斗逃跑”的紧张状态回归平静。



04享受心流,每天做好一件事


每天做一件自己感兴趣,愿意投入专注和热情的事情,比如绘画、唱歌、朗诵,做美食、拍视频等等。


专注、投入又能乐在其中的过程,可以让你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沉浸的体验感,能带来身体的愉悦,激发你的创造力并降低压力水平。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拓展你的兴趣爱好,能你获得更多自我肯定及成就感。



05争取更多社会支持


网络时代,即使我们足不出户,也能和外界建立沟通交流。希望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像个刺猬一样炸起来,屏蔽、切断和外界的链接,一个人硬抗。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现在,网络的发达已经让彼此之间的联系变得方便。我们可以找亲友视频,跟着直播上健身课,通过弹幕和千千万万网友互动,通过线上会议软件和各种有相同经历的人分享交流,必要时,还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向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求助。


前几天的一则报道,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


有位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突然接到被公司裁员的通知。他的妻子刚刚生二胎不久,这几年一直在家照顾孩子没有上班,全家都靠他一人的工资支撑。这突然的失业,让他不知所措。他每天假装上班,在妻儿面前故作正常,其实内心已濒临崩溃。


一星期后,妻子发现了端倪,直接问他:你是不是失业了?请你如实告诉我,这份压力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去抗。看着妻子的眼睛,丈夫只得如实相告。


然后夫妻俩坦诚讨论了一晚上,最后,丈夫决定听从妻子的建议:卖掉北京的房子,回他们的老家成都,再从成都买套房;估计还有结余,这样他们会有些存款;回老家父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夫妻俩都可以都去工作,这样更能保障家庭的收入。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却是解决当下压力困境最好的选择了。妻子的支持和理解,避免了一出丈夫因失业绝望自杀的悲剧。

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值得被关注 - 天天要闻


无论什么时候,别忘了我们还有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邻居、警察、国家、陌生人。


疫情“黑天鹅”下,压力时时与我们共存,希望我们能用合理的态度看待它,用科学的方式应对它。


压力之下的人,更需要关爱、包容和支持,愿我们能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不吝表达我们的善意和包容,热情与关心。


负重前行的人生,依然有美好和希望伴随。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