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带你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2022年09月29日08:45:48 心理 1317

自闭症孩子被认为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从星空坠落,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感知不到光源的存在。

在前段时间爆火的韩剧《奇怪的律师禹英雨》中,喜欢鲸鱼的女主可以说是在炎炎夏日给许多人带来深海鲸鱼般的清凉。她患有自闭症,每次进门之前,都会举起手从五数到一,然后才会进门;走路摇晃像企鹅,不知道怎么过旋转门;坐地铁怕噪音所以必须戴耳机,什么东西都要摆放地整整齐齐像有强迫症一样;不习惯跟人对视,也不愿与人贴近,也不会依赖别人;在她的世界里,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小鲸鱼。

“星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带你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 天天要闻

在刷这部剧的时候,看到很多弹幕说“原来这就是自闭症啊”。是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自闭症有着偏见和误解,认为自闭症患者不会说话也听不懂话、行为很古怪、总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甚至还有暴力倾向。

事实上,自闭症患者的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导致的,他们不是不会说话或者听不懂话,而是常常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所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根据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68名孩子约有1名患有自闭症,随着自闭症患者的增加,自2008年其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可即便如此,大家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少之又少,更谈不上与其相处了。

“星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带你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 天天要闻


在《罗拉日记:走进莉露的世界》一书中里,作者以孩子的第一视角,大量描绘了自己(罗拉)与自闭症患者莉露的之间的交流细节,让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闭症患者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的不同,进而打破对自闭症患者的偏见,真正走进自闭症人群的心理世界。


1、行随心动,心有所向

公园里,八岁的女孩罗拉遇见了自闭症儿童莉露,本来很高兴终于有人和自己玩了,结果罗拉发现,莉露根本不理自己,在那一动不动就像一台断电的机器一样,自己忍不住拍拍她的肩膀,结果莉露大声尖叫。

后来在大人嘴中得知,莉露患有自闭症,但是在罗拉的眼中,莉露的一切都很可爱,只是别人很难看到,所以她跟随自己的内心“管它呢”。

罗拉想和莉露亲近,当她感受到莉露很喜欢沙子,于是两人玩起了“扑通”游戏,还给莉露准备礼物,临走前还教莉露跟自己挥手说再见,没想到真得把莉露教会了。

“星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带你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 天天要闻


就这样罗拉一点一点地靠近莉露,教她喊自己的名字,教她吹泡泡、甚至用游戏的方式安抚被消防车声音吓到的莉露,每完成一项,罗拉都觉得成就满满。

最终罗拉真正走进了莉露的内心,得到了莉露的那句“爱你,莉拉”。


2、都说你是星星的孩子,星星的孩子更需要爱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都有意识地穿插着自闭症患者的言行举止,比如罗拉和莉露的第一次见面,莉露就在那一动不动,等好不容易一起玩之后,下一次相遇就好像不认得一样,当身边有噪音时,会害怕地捂住耳朵。书中刻画的这些细节都能细腻,让人有种旁观者的感觉,但其实这些细节并不是虚构,它们都是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的真实写照。


“星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带你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 天天要闻

可即便莉露有这么多古怪的行为,罗拉还是一点点尝试,慢慢去了解莉露的世界,而莉露也在罗拉耐心的指导下,掌握了很多技能,也学着回应罗拉的善意。无形中作者也传达着一种理念:自闭症孩子拥有爱人的能力,他们也需要爱,他们也可以在不断地练习与鼓励下突破自我。

在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度想起《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她和罗拉一样像个小天使,在得知同桌有癫痫时,她并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而是在危机关头出手帮助并且让同学关上教室的门,不让更多人看到同桌发病的样子,保护她的自尊心。当同桌因为自己生病的样子被众多人看到而羞愧时,德善好似啥也没发生似的借用同桌的饭勺,用这一行为告诉同桌:你不是异类。当同桌的妈妈得知这件事后,特意在放学的路上抱住德善,感谢德善做的一切。莉露的妈妈也一样,看看到女儿对着罗拉挥手说再见的时候,也对罗拉说谢谢。

德善和罗拉都不懂这句谢谢是为什么,因为在她们眼中,这一切都是出自自己善良的本心。


3、孩子不会长成你希望的样子,他会长成你的样子

那到底是什么让罗拉和德善有着天使一样善良的心呢?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在罗拉和莉露第一次见面时,可能罗拉的妈妈并不知晓莉露是个自闭症儿童,但在两个妈妈之后的交流或者莉露的言行中,罗拉的妈妈肯定知道莉露的特殊之处,但是罗拉的妈妈从来没有让罗拉远离莉露,并且在罗拉提出想给莉露买一个娃娃时,也欣然同意了。

在罗拉想要用制作卡片帮助莉露交流时,妈妈也会帮助她。而学校的老师也对罗拉的行为很认可,不计较她没有做作业,而是倾听她的计划,笑着鼓励她。

当罗拉把莉露因为沙子没了而伤心的事情告诉爸爸后,爸爸给其冲了一大碗热可可并说一切都会好起来,而且还给罗拉一个大大的拥抱。

通过种种细节可以看出,罗拉的家人和老师都是特别温柔善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罗拉,让其成为一个同理心的孩子。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说教,更不是控制,而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

在结尾处,罗拉安慰伤心的莉露,这就是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之上的:我能感受到你的伤心,我理解你这个时候需要安慰。

另外书中花了很多笔墨描述罗拉看到落叶的情景,哥哥觉得冬天来了,可罗拉却觉得这些奇怪的果子就像一架架迷人的直升机特别好看。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罗拉的精神世界是如此温暖、快乐的、积极的,现在想来这也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

有人说,世上父母有两种,一种是成为孩子一生憧憬的榜样,一种是让孩子明白不要活得像父母那样。罗拉的父母是前者,那你觉得你会成为哪种父母呢?


4、心怀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翻阅这本书时,能感觉到作者一直在弱化“自闭症”的概念,话说如果书中不提及,大概很多人都觉像罗拉一样觉得莉露只不过是个行为有点怪异的孩子而已。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星星的孩子”,也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用正常的态度来对待特殊的“他”,等你靠近时你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那么不同,或许你无意间的暖心的举动会成为这些孩子孤独世界里的一道光。

另外在看书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这本书的插画画得过于写实了,说到“笑得像两根直不起腰的香蕉”,就真得画两个香蕉在那;说到“拌土豆”就真的画个土豆,完全不似其他书籍的插画美轮美奂。

等看到后面附录的部分才知道,其实这样画是为了符合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因为在它们的世界里,词语只有本义,没有引申义,比如当你说“心乱如麻”,它不会想到你心情烦躁,而是会真的以为你的心里长了一团乱麻。

“星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本书带你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 天天要闻


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这些特点,,插画师爱洛伊斯·索尔特还设计了许多交流卡片帮助其理解比喻和文字游戏,可谓是相当暖心。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下这个交流卡片的游戏,感受下莉露的世界。


最后:

在我看来,这本《罗拉日记:走进莉露的世界》只是借自闭症儿童来让大家关注平时被忽略的那群特殊人群,不管是自闭症患者还是帕金森综合症、渐冻症,当我们遇到它们时,请多去了解他,包容他,这样他们才会勇敢地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向社会靠拢。

另外我建议父母和孩子读一读这套书,虽说这套书并不是以“培养孩子同理心”为目标的书籍,但只要你和孩子用心体会书中的细节,就一定更会理解别人,更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与人沟通。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