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产后抑郁症”影响你做母亲的快乐
28岁的小张怀孕期间经常呕吐,生孩子时又不顺利,折腾得她痛苦不堪。产后第二天,因为喂奶,与其母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之后反复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整天闷闷不乐,不愿说话。和婆婆喂养孩子上有诸多分歧,逐渐变得容易发脾气,事后又自责没控制住情绪,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经常一个人独自默默流泪,有时候甚至有轻生念头。并悄悄给自已买了保险,想着自已死后能给孩子留下生活保障。有时候觉得儿子跟着自己太受罪,就想抱着他跳下去,但又对自己的想法感觉到害怕,有意识地远离儿子。很想抱他,又怕伤害他,夜夜难眠,对什么都没有欲望。后来在爱人的陪伴下到心身睡眠科就诊,诊断产后抑郁症。
目前认为,产后抑郁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期的抑郁症。通常指产后四周内出现抑郁情绪,产后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三低症状:闷闷不乐、兴趣减退及精力不足,同时可能伴有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神病性症状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伤婴的行为。
产妇为什么会出现抑郁呢?
产后抑郁症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一种容易被家庭所忽视的心理疾病。据研究报道,产后抑郁症在产后14天内及产后14天后的患病率分别为13.7%和7.1%。
引起产后抑郁的病因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身体、精神心理、家庭、社会文化四大因素。
身体因素:怀孕期间孕妇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数据显示增高达正常的10倍,孕妇分娩后神经、内分泌系统迅速变化,分娩后激素水平快速下降,研究显示,激素下降水平越快,出现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高。
精神心理因素: 产妇在分娩后精神心理敏感,情感脆弱,容易紧张、担心、害怕、焦虑及情绪压抑,如果产妇及家属未及时发现情绪波动,可导致一系列身体生理、病理的反应。
家庭因素: 家人过度关注孩子、对产妇关心不够、喂养婴儿理念差别大、家庭氛围差、家庭不和睦等。
社会文化因素: 传统的“坐月子”观念,不准产妇洗澡、不准出门等社会文化因素等均可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如果遇到以上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对于产妇来说,应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逐渐适应“妈妈”这个新角色,相信自己有做好妈妈的能力;注意睡眠及饮食;及时把你的真实感受告诉家人等。如果自己心理调整效果差,积极主动寻求帮助、表达自己的需求。
对于产妇家属来说,尤其是孩子的爸爸,应该给产妇提供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家人不要只顾沉浸在增添新宝贝的快乐中而忽略了妈妈的心理变化。多关心妻子,及时调和家人与产妇的关系,做好沟通的桥梁,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具体干预方法包括:
(1) 及时学习孕期、分娩及产后相关知识,了解整个孕产期的身体、心理等各种变化,有助于减轻孕产妇的紧张、担心、害怕、焦虑等情绪, 鼓励家人全程陪伴分娩。
(2) 产后需注意适当锻炼,情况允许及时下床活动。顺产、剖腹产后一周可以尝试练练瑜伽。
(3) 饮食搭配要合理,保证清淡饮食,食物多样化,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鼓励患者多食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避免浓茶、香烟、咖啡、酒。慎食生冷性寒和辛辣刺激食品。
(4) 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发现产妇的情绪、心理变化,鼓励产妇分享分娩、哺乳等真实感受,及时发现、识别情绪问题,系统评估,指导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必要时可安排心理咨询和治疗。
(5) 照料婴儿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家人能够把产妇从照料婴儿的这一重担中解放出来,让产妇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交流沟通,尽量满足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