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自闭症孩子不听指令?这9个改善方法赶快码住!”中,我们了解了在孩子不听指令时,该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训练。
那么孩子不听指令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总是不听话呢?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外,家长错误的指令也是问题关键。
规避掉这些误区,孩子会更听你的话!
一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1、成人阻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
小孩子很好奇,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很多,看到新鲜东西都会去碰一碰、摸一摸、闻一闻、把玩一下。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这些活动把感官上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对这些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产生一定的理解。
但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很多时候的动作是不安全的,所以家长经常会阻止孩子的一些行为,这就产生了指令。
孩子自身的行为是以想要了解的欲望为动力来支持的,但听从父母的指令不要去做却没有自然动力。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孩子会自然地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也就成为了家长们常说的“不听话”的行为。
像这样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孩子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孩子玩插座,我们不能说:“你不要玩这个”,可以说:“要离那个东西远一点”。孩子可能会把一些小的石子塞到鼻孔,我们经常会阻止他说:“你不要把东西塞到鼻孔里”,那我们可以告诉他:“这个东西你可以拿到手上玩”。
2、听从指令的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困难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听指令的过程,但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孩子还不会的内容,所以孩子会觉得困难,会想逃避,“不听话”的行为就自然发生了。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没有坚持让孩子“听话(做任务)”,不听话的行为也就被强化了。
3、“听话”的行为难以得到自然强化
举个例子,我们让普通的孩子去洗手,他会知道洗完手以后就可以吃好吃的,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强化。但是自闭症孩子,因为洗手就要花很大的努力来完成,而且洗手和吃好吃的也不能联想到一起,所以就缺少这样自然的强化,所以孩子就会很难听从我们的指令。
我们可以通过做好视觉提示,例如:通过卡片展示,洗手-吃饭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强化。
4、“看人下菜碟”
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发出的指令没有让孩子必须执行,后来,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所以他就会选择不听指令。
而孩子接触到老师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严格要求孩子完成指令,当孩子发现自己以往在家长身上的“招数”不太好用时,通常都会选择听从老师的指令。所以,孩子也是会“看人下菜碟”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不听家长的却会听老师指令的原因。
某一天,家长忽然认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但是长期累积的强化历史,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一哭闹,家长很容易就会放弃。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有改变的决心,下指令后一定要孩子完成,适当的时候给予辅助,并在完成后及时奖励强化。
二 发指令的时候,有哪些常见误区?
家长在发指令时,误区还是比较多的。
1、重复下指令(空指令、变动的指令)
这一点是比较常见的误区。
例如,孩子下课后在操场的草坪玩耍,家长喊孩子回家的时候会说:“过来,过来回家了,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但是家长喊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却不会响应家长。
所以,家长不断重复下达的这些指令,我们都叫做空指令。
另外一个是变动的指令。
还是刚才的例子,家长最开始可能说:“过来,我们要放学走了。”但是孩子第一次没有听,家长会接着说:“已经下课了,老师要收拾东西走了,我们要回家了。”家长会对孩子解释,尽管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是发出的指令却在变来变去。孩子每一次听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他也不理解家长到底下达的指令是哪一个。
这样的指令就是指变动的指令。
2、句子过长,过于复杂(不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有时候,家长会高估孩子的能力,下达的指令不符合孩子现阶段的能力。
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帮我拿桌子上的红色杯子”,但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辨别桌子上面是哪里,什么是红色,或许他的名词还没有掌握好,我们就开始加入了修饰词和介词。那么这个指令就比较复杂,不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我们下达的指令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外,他就没有办法去执行指令了。
3、言语辅助多于肢体辅助
当我们发现孩子没有办法执行指令的时候,家长会去辅助他。
例如,家长让孩子帮忙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孩子没有做,家长这时候就会给予辅助,会加一些修饰性的词,比如对孩子说“帮我把杯子放到左边的白色柜子上”。
其实,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当接收指令的人找不到某样东西时,我们可以具体描述给予辅助。但是,这个前提是我们对这些语言信息是能够执行的,所以它才能成为我们的辅助。
但对孩子来说,家长加了很多的修饰,他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这对孩子来说不是辅助,而是一种其他的干扰,这些干扰让孩子无法抓住重点。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言语辅助多于肢体辅助,也就是肢体辅助不够。我们可以直接扶着孩子的手,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就可以了,这对他来说才是适当的辅助。
4、不及时强化
当家长要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当他做完后,很多家长都没有去及时强化,有时候连赞美都没有。
例如:孩子有时候喊爸爸,家长通常只会简单地答应一声。但是自闭症孩子不能融入这样自然的对话,不是只要简单的答应一声,孩子就会很高兴。家长可以略微夸张的说:“爸爸爱你”,“过来让我抱抱举高高”,“你有叫我,我要给你吃好吃的”等。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加有效的强化,因为一些简单的行为,是没有办法强化到孩子的。
或者,当我们要带孩子出去玩时会让他穿鞋子,对于普通的孩子,出门后的活动就是一种奖励,并不需要额外的强化。但对于自闭症孩子,当他穿好鞋之后就需要及时强化,他执行的每一个指令都需要给予强化。只要强化及时做到了,孩子才会养成习惯,才会更好地执行下一次的指令。
5、不恰当地叫孩子名字
很多家长会经常去叫孩子的名字,这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
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叫,而是家长每次叫孩子,经常是需要他去干什么或者训斥他。比如,“小浩你为什么把衣服弄脏了?”“小浩你为什么要玩水?”“小浩你帮我拿一下碗!”等等。
其实,最早期的时候,有很多老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用叫名字来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结果孩子发现我每次关注你以后总是让我去做事情。
这就像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叫我名字可能就要让我们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就不愿意被叫名字。自闭症孩子也会有一样的心情,或者下次直接就会选择不理睬。所以,当我们下指令的时候总是关联着叫名是不适当的。
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名呢?
首先可以在有好事的时候叫名,之后我们再加入一些中性的指令,例如:握手、抱抱等。也就是说,不要每次叫孩子的名字就是让他做事,或者让他做事的时候,就先叫名来获取他的注意力。
6、频繁地测试孩子
孩子最近学会了说“阿姨拜拜”,有些家长为了炫耀孩子取得的进步,就会频繁的让孩子对其他人展示新学会的技能。到最后,孩子不断地说“阿姨拜拜”的时候,其实他的眼神早就跑掉了。
当自闭症孩子好不容易掌握了一个新的技能,结果家长经常让他在生活中去展示炫耀,孩子最后会厌烦,然后就不做了。
向他人炫耀孩子的进步,或者总是去测验孩子是不是还记得这个技能,也是家长常见误区之一。孩子学会的新技能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泛化,但是不要过度,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去做。
当我们注意并掌握这些指令上的细节,孩子们会更愿意听我们的指令,我们都可以成为“有威严”的家长!

400-606-2105
遇见恩启
Meet Ingcare
您有任何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的问题,可添加客服微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