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未来的差距有多大?

2022年09月08日16:11:30 心理 1683

“玩”不好的孩子,往往也学不好;请让孩子在运动中玩耍,让TA拥有健康、责任和坚持。

——萨姐

作者:暖心

前两天旅游回来,给侄女带了一点小礼物。

给她送过去那天,看见她就瘫倒在沙发上一句话也不说。

我问她:

“豆豆,你干什么这么累?”

她一脸苦相:

“还不是我妈,觉得我期末考试考差了,给我报了三个辅导班,暑假都快完了,我都没有好好玩过。”

说完,还把她的计划表拿给我看。

我一看,满满的计划表没有一片空白。

于是我转过身问她妈妈:

“你把孩子逼得这么紧干什么?应该给她留一点玩的时间。”

她嘴一撇,说道:

“成绩都烂成那样了,哪还敢让她玩,再让她自由下去,高中都考不上。”

看得出她很焦虑。

很多父母心里都是这样,一看孩子成绩差了,马上想让他补上来,一谈到玩就色变,认为“玩物丧志”。

殊不知,不会玩的孩子比不会学习的孩子更可怕。

心理学家大卫·艾肯说:

通往人生幸福的金三角是爱、努力与玩耍。

玩耍不仅占据着孩子童年的重要时光,它还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不允许孩子玩,就是剥夺他的人生。

心理学:“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未来的差距有多大? - 天天要闻

01

会玩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成功

关于“玩耍”这件事,《发育心理学》上有一项经典的实验:

他们将幼儿园的90个小朋友分成三组。
第一组小朋友可以在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四种来自由玩耍;
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
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画。
十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结果显示:

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说出的三倍。

“玩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法宝。

孩子在玩耍中会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此时的他们不会压抑需求和创造性,能够灵活地用大脑将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发挥到最大。

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马德里斯曾在《国民报》上指出:

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

很多父母不愿意孩子玩,就是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

其实比起一直被逼着学习的孩子,那些能在稻田里跑来跑去、会在墙上随意涂鸦、用游戏疏压的孩子,他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脑袋也更灵活。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小时候特别贪玩,尤其喜欢涂鸦。

有一天,他偷偷来到父亲的书房,拿起父亲的毛笔在墙上画了很多奇怪的形状,把一面雪白的墙壁涂满了黑色。

父亲回来后看见他的杰作,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买了块小黑板让他尽情地画。

这块黑板后来成了他抒发情感的小世界。

后来,他慢慢地将涂鸦发展成了爱好,在15岁就成了职业漫画家,前前后后创作了一百多幅作品。

孩子是天生的模式探求者,他们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

心理学:“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未来的差距有多大? - 天天要闻

如果孩子这方面得到允许,天性也会更快释放出来,为未来的成功“添砖加瓦”。

02

教育最大的残忍,是阻止孩子“玩”

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采访了6000人,了解了他们的童年生活。

结果显示:

如果在儿童时期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不会快乐;
而且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在性格上会显得孤僻、木讷、甚至是敏感、易怒、易暴躁。

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往往和家庭无法脱离关系。

很多父母以专心学习为由,限制孩子玩耍,生怕孩子一松懈就落后于人。

在《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上有一篇报道表明:

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在短短15年之内缩短了25%,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就牺牲掉他游戏的时间,给他们安排很多课外活动,硬生生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

如此一来,孩子长期就是处于高压的状态下,超负荷的大脑会呈现疲劳的状态,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个只学习,不会玩的人应该怎么办?

一位匿名网友说:

小时候父母不会经常带他出去玩,他们只会告诉他“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等以后大了就有时间玩了”。

所以,直到高二他都是一个除了学习只会学习的人。

上了高二之后,学习压力变大,导致情绪上有了障碍,很多时候人都特别崩溃。

当时没在意。

到了高三压力一再增加,导致整个神经都紧绷着,在高考前夕陷入了抑郁,连高考都失败了。

无奈之下,只能进入到一个三流大学,但是心态还是无法调整过来,甚至一回到家就想自杀。

剥夺孩子“玩”就是将孩子推入高压的入口。

这样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最大的诱因是:玩得太少,而导致感觉系统失调,再加上父母给的压力,让孩子无法释放出来,精神崩溃,才会让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心理学:“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未来的差距有多大? - 天天要闻

“玩”不好的孩子,往往也学不好。

03

让孩子“学会玩”,是最高级的学习力

学霸王予彤在2017年考了石家庄的最高分。

在外人的眼中却是一个会玩的女孩子。

她之所以会玩,那是因为曾经的埋头苦学,让她出现了学习上的瓶颈期。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她除了学习之外,还会玩cosply和手机游戏。

通过玩耍,在学习上得到了放松,反而让她在学习上更加有精神,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在普通父母眼里,“玩”是在浪费时间,但是真正会玩的孩子会将它当成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调解情绪,还在玩中学会了所有。

有一句谚语这样说: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

每个孩子渴望自由的时间去玩耍,如果能够让孩子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又能让他的大脑去学习,那孩子的未来一定会锦上添花。

正所谓,孩子越会玩越有出息。

让孩子“学会玩”,会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能随便玩耍。

父母懂得“玩耍”的智慧,它的价值才会被放大。

1)提升孩子的“游戏力”

美国教育专家玛思博士说过:

“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游戏。”

游戏能够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刺激大脑的同时,会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鼓励孩子去玩游戏,而是父母为孩子制定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中提升智慧。

心理学家斯米兰斯基曾针对幼儿与游戏进行研究认为:

婴儿期,可以进行功能游戏,比如推球、追球等,可以运动孩子的肌肉;
2岁以上,可以进行建构游戏,像搭积木、画画,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的快感;
3岁以上,可以进行假装游戏,过家家、角色扮演等,让孩子在模仿中激发想象力;
6岁以上,进行规则游戏,比如棋牌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明白规则的作用,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

我们不要把孩子的生活变得单调、刻板和无趣,这样只会让孩子像完成任务一样没有激情。

游戏的互动才是给孩子的最好学习力,如果父母能够参与进来,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2)从运动中,让孩子保持快乐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指出:

孩子教育早期启蒙的三大法宝是:运动、阅读和游戏。

我们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那就要让他先保持身心愉悦。

把孩子的身体活跃起来了,思维就会变得开阔。

一位长沙的爸爸给儿子规定了一个任务是“每天没玩够两个小时,不准写作业”。

心理学:“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未来的差距有多大? - 天天要闻

整个暑假,爸爸都带着孩子穿梭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包括划艇,滑雪、爬树野外生存等体育运动。

男孩每次出去运动,都带着满满的幸福和正能量。

与此同时,男孩并没有因为“玩耍”的时间太多而耽误学习,他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

玩耍,不仅仅是让孩子去玩,更是要让她去感受。

定期的旅行,爬山、郊游、耗能的运动,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同时它能够提升孩子的能力、自信和品格,会成他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未来的差距有多大? - 天天要闻

在运动中玩耍,让孩子拥有健康、责任和坚持。

04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讲到:

如果我们继续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强迫孩子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尝试琴棋书画,我觉得暗示年后还在这会找不到工作,因为你没办法去竞争这个时代。

“玩”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

孩子从“玩耍”中认识世界、探索未来,掌握自己的分寸和原则。

“会玩”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未来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把方向变成动力,玩出人生的新高度。

因此,不要压制孩子对玩的欲望,反而要鼓励孩子在玩耍中探索。

允许孩子“玩”,让他在智慧中寻找人生的方向。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