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2022年08月29日19:09:07 心理 1969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看过最近邹小兵教授在星儿守望者平台举办的公益讲座直播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邹教授推荐了一本书——

《More Than Words》(来自加拿大Hanen中心)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副标题:Helping Parents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帮助父母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沟通和社交技能)

邹教授在讲座PPT中,展示了部分《More Than Words》中的插图,便于家长们理解各种关于自闭症家庭干预中的方法和场景,因此很多家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台留言或私信询问我们关于这本书的信息。

目前还没有《More Than Words》的中文译本,在购买和阅读上有一定的困难。

不过没关系,我们会和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并且选取书本中的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帮助大家先浅浅认识一下这本书。

*仅凭读书笔记是无法替代书本阅读的,其中肯定会有一定的信息流失和理解偏差。如果有条件,建议大家还是阅读原书哦!

首先,呈上《More Than Words》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展开说说第一章中提到的孩子沟通的4种阶段,以及父母孩子沟通中扮演的5种不同角色及其作用。



我的孩子处于

哪一种沟通阶段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用一个场景举例:


爸爸买了一串新鲜个大黄灿灿的香蕉回家,放在餐桌上。小明很爱吃香蕉,他看到了香蕉很想吃,就——


A.直勾勾看着香蕉,走到餐桌边伸手去拿香蕉,但是够不着,他很焦急,盯着香蕉努力伸出小手嘤嘤嘤

B.拉着正在玩手机的爸爸往餐桌走,指使爸爸去拿香蕉给他吃

C.站在爸爸面前,看看香蕉,看看爸爸,指着香蕉对爸爸说:“吃!吃!”

D.对爸爸说:“爸爸拿香蕉给我吃~”吃着香蕉时,还对爸爸说:“真好吃!”


您的孩子大概会做出哪种反应呢?

ABCD这4种情况,对应了《More Than Words》中孩子沟通交流的4种阶段:

A.自我议程阶段(前意图沟通阶段)

B.需求发起阶段

C.早期沟通阶段

D.伙伴阶段


以上阶段,并不是指所有孩子都会完全遵从它们的前后顺序依次发展,但确实有很多孩子都是从自我议程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伙伴阶段。

如果我们可以准确地评估孩子的沟通能力处于哪个阶段,就能更好地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不过,单单靠一个“吃香蕉”场景我们是无法准确判断的,我们还得知道更多关于各个阶段的行为特征


A.自我议程阶段(前意图沟通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显示出一种“独立性”和“封闭性”。他们往往自己玩得很愉快,对周围的人满不在乎。

他们会做出一些带有“沟通意义”的事情,但是他们其实不知道这是在沟通,不知道这会对其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我们举例的A场景中,小明“伸手拿香蕉”的行为有一定的沟通意义,但是他不懂直接向爸爸求助,需要爸爸去“观察和解读”他的行为。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短暂地和你互动,几乎从来不和其他孩子互动

●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情

●看着或伸手去拿想要的东西

●无意中和你交流

●以不寻常的方式玩

●发出一些声音让自己平静

●用哭泣和尖叫抗议

●微笑

●大笑

●几乎听不懂任何词汇



B.需求发起阶段

与上一个阶段的孩子不同,需求发起阶段的孩子开始明白了:

他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通过做一些事情(比如眼神、微笑、声音、肢体动作等)可以满足他自己的需求。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与你简单互动

●用声音或重复几个词汇来使自己平静或集中注意力

●伸手去拿想要的东西

●沟通主要发生在他有需要的时候,他会拉着你或引导你

●用眼神、微笑、肢体动作或声音来要求你继续玩某个身体游戏,比如挠痒痒或追逐游戏

●有时候如果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按照熟悉的流程去做

●理解熟悉的常规活动流程



C.早期沟通阶段

进入早期沟通阶段的孩子,交流更具目的性(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指使您去满足他的各种需求),他学会了用一些特定的手势、声音、图片或语言来沟通。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而且,孩子可能会开始和你产生双向交流,理解你说的简单的话,指给你看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共同注意)等等。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在熟悉的情况下与你和熟悉的人互动

●轮流玩互动游戏,并且想和你玩更长时间

●每次都用相同的动作、声音或语言来请求你继续玩某些他喜欢的游戏,比如挠痒痒和躲猫猫

●有时候用仿说来发起需求或回应

●用图片、手势或语言,有目的性地提出需求(如食物、玩具、身体游戏、帮助)

●开始用同样的动作、声音或语言表示抗议和拒绝

●偶尔用肢体动作、手势、声音或语言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向你展示一些东西

●理解简单、熟悉的句子

●在没有视觉提示的情况下理解熟悉的物品名称或人名

●会打招呼和说再见

●能够回答“是/否”、做出选择和“那是什么”的问题



D.伙伴阶段

这时期的孩子更像一位可以有效沟通的“伙伴”了,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谈论发生过的事情和还没发生的事情,比如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或者下个星期过生日想要什么礼物。


自闭症儿童沟通的4种阶段与父母的5种角色,您和孩子是哪一种? - 天天要闻


“小伙伴”孩子喜欢和你玩,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在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的时候(比如玩假想游戏时),他还是会选择一个人玩。

该阶段孩子的一些行为特征:

●和你进行更长时间的互动

●和其他小朋友在他熟悉流程的游戏中玩得最好

●用语言或其他沟通方式去提出需求、抗议、问候、吸引你的注意力、提问和回答

●开始用语言或其他沟通方式去谈论发生过和没发生过的事、表达情感、假想

●可以自己造句

●进行简短的交谈

●有时候,当别人不理解他时他会调整自己说的话

●能理解一些更复杂的词汇

进入伙伴阶段的孩子,也并不是说在沟通上就“万事大吉”了,他仍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在长期的引导和训练中逐步提升,比如:

●当他不知道要怎么玩的时候会拒绝和别人一起玩(比如假想游戏,需要语言和假装)

●当他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或者自己不能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仿说

●当他很难参与对话时,他可能:

——回应别人而不是主动发起

——试着把谈话内容集中在他自己最喜欢的话题上

——犯一些语法错误,尤其是代词如“你我他”

——当谈话很复杂,别人不直接和他对话时,他会很困惑

●当他很难把握谈话规则时,他可能:

——不知道怎么开始结束对话

——不听别人说的话

——不能围绕主题

——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跟进别人说的话

●不会察言观色,不能觉察到他人通过表情、肢体动作表达的微妙的社交暗示

●因为他只能理解别人话语的字面意思,所以不懂讽刺、幽默等话外音



我是哪种

角色的家长


虽然说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取决于我们和孩子各自的个性与能力,但有一些角色是家长们的“共性”,有意无意地会扮演这些角色,推动或阻碍着孩子的沟通发展。


帮助者/老师

识时务者方为好帮手


家长们往往很乐于做孩子的老师,但作为对孩子提供帮助的人来说,“识时务”很重要。

有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比如当他处在前意图沟通阶段时,需要我们去观察解读,帮助他表达;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地放手,如果我们总是为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就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包办毁人不倦,我们应该先询问试探孩子是否需要帮助,然后等待回应,然后再询问,最后提供帮助


“不打扰”者

别让孩子独自闲着或独自忙着

有些孩子对互动没有兴趣,也不要求父母陪着玩。家长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孩子“很独立”“很乖”。

虽然孩子们确实需要独处的时间,但是他更需要学会如何互动,这是他无法独自办到的

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个“不打扰”者,看到孩子独自玩着就放任不管,而是要尝试去加入他,和他一起做些事情,产生互动,让孩子渐渐明白:

有你的世界更好玩!


赛跑者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干预其实不必这样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自闭症干预之路似乎是一条和时间赛跑的跑道。为了抓紧时间,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把日程塞得满满当当,拉着孩子按照安排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孩子是慢慢成长的,我们要有意放慢一下速度,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反应、接受、理解

对孩子有耐心一点儿,穿衣、吃早餐、准备出门等这些活动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在每个环节多花几分钟,去引导孩子、和孩子互动、等待孩子的反馈,都会让他学到更多。


好伙伴

大手拉小手,让孩子在前面走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各种沟通技能。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我们的“指导力”就越来越弱,我们可以让孩子说得多、做得多,作为“好伙伴”,我们常伴左右,跟随孩子的引导,积极回应他就好了。


啦啦队长

爱我你就夸夸我

做孩子的“沟通鼓励师”,像他的头号粉丝啦啦队长一样,当他对沟通做出尝试、付出努力的时候,为他加油打气,为孩子提供自信和良好氛围。不过要注意的是,赞美要走心,要用夸奖来引导孩子继续做出沟通

比如,当孩子说“我喜欢车”时,如果我们说“你说得真好”,孩子可能会满头问号,疑惑极了,不知道怎么接话,我们可以说“我也喜欢,等下我们出去坐车玩”,这样就是在真正回应孩子的交流,可以和孩子继续聊下去。

-----------------------------

《More Than Words》的第一章,强调家长要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孩子,掌握他的偏好,根据孩子的交流表现评估他所在的沟通阶段,以此作为基础来提供相应的帮助。

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在孩子的沟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去帮助孩子成长。

-----------------------------

总结不易,累到喘气。

如果大家觉得这种笔记分享方式还不错,希望继续能够看到下一章的内容,请点个赞让我们看到你们的期待哦!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