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无尘读好书(二九五)心理学效应:苏东坡效应

2022年07月04日23:25:26 心理 1344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咨询师苗保平(网称心若无尘)。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阅读鲁芳所著《每天学点心理学效应》一书,今天是该书的“第一章学会认清自己的心理学效应”章节内容。

跟着无尘读好书(二九五)心理学效应:苏东坡效应 - 天天要闻

苏东坡效应一﹣跳出局外才能准确审视自己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25个人参加实验,并且被试者之间都是彼此相互了解的老熟人,对彼此的优缺点也都非常清楚。实验的内容是请他们每个人根据以下九项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美丽、爱交际、讲卫生、自大、势利、粗鲁,分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加以排名,比如以文雅为标准,谁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以幽默为标准,谁排第一、第二、第三……以此类推。每个人都要进行自我评价,并把自己排在其他24个人的队伍中。这样一来,心理学家就得到了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其他人的24种评价。

结果,很多人的自我评价排名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排名都有很大的出入。比如,一个自我评价“爱清洁”位列第一的人,他人给予的排名却在第十几名;而以“自大”为标准自我评价排名靠后的人,在别人的排名中多半是靠前的;并且,类似的情况在每个人的排名表上都有体现。

实验结果显示:这次参加实验的25名被试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夸大优点、缩小缺点的倾向。

苏东坡效应:客观地认识自己很重要,但是人们往往很难做到。苏东坡有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很难正确、客观地把握,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世界有时候还要困难得多,心理学家把这种人们总是难以客观认识“自我”的现象称为“苏东坡效应”。

据说20世纪初,有位美国牧师名叫拉赛尔·康维尔,曾经在美国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发表演讲,前后总共进行了6000次。他演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印度有个富裕的农民阿里.哈弗德变卖了家产外出旅行,为的就是要寻找埋藏着宝石的土地,最终在外面漂泊,穷困而死。而多年之后,有人在被他卖掉的土地里挖出了珍贵的宝石,这个人一直用生命在寻找的宝石原来就在自己的脚下,可是他竟无从发现,还拱手卖掉了它。演说家拉赛尔.康维尔在演讲中引用了这则故事,并且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他告诉我们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着,但却不知道很多时候那些你以为

在遥远的地方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警醒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苏东坡效应”向我们揭示的道理。

清醒客观地评价自己,就是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在对自己的优良品质加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不可过分放大;而在面对缺点的时候,也不能躲躲闪闪,过分缩小。别犯拔高自己和刻意美化自己的错误。当然,也不要贬低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扬长避短,在人际交往中收集他人的评价,分析不足,扩大优势,希望自己成什么样,就向那个方向发展。可见,只有走出“深山”这个局域性限制,才能准确地审视自己。


跟着无尘读好书(二九五)心理学效应:苏东坡效应 - 天天要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

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这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的是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即景说理,游人游山过程中,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就有171座,庐山层峦太多,高低不同,游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所以,“苏东坡效应”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对待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既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太过自卑;发扬自己的长处,注意向他人、向书本、向实践学习,不断弥补自己的短处,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苏东坡效应”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警示提高!

2022年7月4日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