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2021年10月08日20:15:02 心理 1999

文|袁运录

徐凯文教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心理咨询领域造诣极深,影响巨大。

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 天天要闻

今天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徐凯文:心理健康行业已在风口,怎样发展?》,

拜读了几遍,对徐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对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发展的关爱之心感到由衷钦佩。

对徐老师演讲观点深表赞同。

虽然人微言轻,但我还是斗胆提出一些疑问,想与老师商榷一下。

现在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我国的心理健康行业之所以不尽人意,就在于主管部门的思想和观念存在问题:是中西合璧——中为本,西为辅,还是反行其道而行之?

虽然在徐教授的报告中也着重提到要走中国式的心理学发展道路,但具体如何走,报告中还是模棱两可,没有旗帜鲜明的思想。

个人觉得,心理健康行业的前景不在咨询师本身,也不在国家资金投入,而是引领咨询产业发展的国家卫健委和顶层设计理念:心理咨询是偏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偏西方文化?

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 天天要闻

不把方向问题弄清楚,说着“本土化”和“落地化”,实际上还是大搞西方心理学一套,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在国民心理健康行业,但实际效如何?

全都打了水漂?纳税的人钱流进了国外和少数利益集团?

不少学者这样质疑过。我也比较赞同这个看法。

很多心理咨询机构一心只为满足人的好奇心,如何吊人胃口,诱人上钩,建立各种心理咨询产业链,干着坑人害人的勾当。

从心理咨询人员的结构,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些年,南来北往飞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心理学会议,心理技术培训的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这班人喜欢追风,喜欢追求时尚,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自我感觉好,一切都好。

不问中国为何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不问现在的精神病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何在?当然,站在某些医院的角度,病人越来越好,但我们老百姓呢?

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 天天要闻

中国虽然有100多万领证的咨询师,但真正从业的咨询师人数还不到20%。

其中的问题在哪?

我们大学里课程,是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成为教条化?是不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思想理念?

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他们所学专业能否胜任心理咨询?能否解决中国人的实际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能分析出中国人的价值观问题吗?

西方的人本心理学解决中国人的思想吗?

西方的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变中国人的三观吗?

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找到答案。

现在的精神病和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年猛增,而且求助心理机构后,问题变得越严重(不是绝对的);越是到精神病院诊治,情况就越糟糕(不是绝对)。

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 天天要闻

和中医一样,中国不是没有本土心理学理论。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拯救人类思想灵魂的国学思想,王阳明心学已经到了巅峰,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法宝,而并非心理学从西方引入一说。

中国不是没有实战心理学人才。事实上,很多解决疑难心理问题的高手都在民间,不是在大学、医院或研究机构。

中国本土心理学,缺乏发展的空间。

我们不否认,西方心理学在西方文化背景有用,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就不能照搬西方心理学,必须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否则就失去了科学的涵义。

有人说,科学不分国界。但心理学不同自然科学,作为一门主观学科,

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 天天要闻

离开了西方本土,移植到中国,就得“入乡随俗”尊重中国文化,否则后果严重。

正如河北大学的王启成教授说:我们心理学走的方向错了,把国家的人才毁灭了,没有几人练内功做研究,国家投资打水漂。

以上是代表我个人,也代表一些学者的想法。

作者简介
袁运录,网名恨若秋水.公安民警,省级公安心理教官.
当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认知心理学家;
口吃、强迫症和抑郁症心理专家;
中华网教育心理频道、凤凰新闻专栏作家,知乎今日头条心理领域创作者。
1988年因为严重口吃和强迫接受张景晖心理治疗,获得解脱,并开始研究心理学.2008年“火车悟道”走出抑郁后,创立秋水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口吃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与徐凯文老师商榷 - 天天要闻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婚姻等心理问题.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心理健康手册》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