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的交往中,你是不是经常会这样:
和别人眼神接触时,会感到紧张不安,不敢直视对方目光;
和大家一起聊天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总是始终保持沉默;
和别人单独相处时,会感到焦虑和害羞,想要逃离的冲动。
以上所有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对社交过度紧张造成的,也就是所谓的“社交焦虑”。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社交焦虑”的问题。
适度的社会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中保持分寸感,但过度的社交焦虑,却会极大阻碍我们的成长。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伦·亨德里克森在《如何克服社交焦虑》中提出:
“无论社交焦虑的表现方式如何,它都会阻碍我们的工作进度,阻碍爱情和友情的加深,让我们痛苦和孤独。”
好的人生,从克服社交焦虑开始。
不过度迎合他人,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大岛凪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的老好人。
职场里,为了融入集体,凪不停的讨好同事,被同事当成好欺负的对象。
同事工作出错,只需一个眼神,凪立马心领神会,主动背锅认罪。
同事不愿意做的事情,凪都要全部揽下,以至于经常一个人加班到深夜。
爱情里,为了不失去男友,凪从不会拒绝男友的任何要求。
男友随口一句“最喜欢凪又顺又直的头发”,于是凪每天都提前一个小时起床。
拉直那一头自然卷,从没偷懒过一天。
生活里,为了不被人讨厌,凪拼命维系融洽关系,委屈自己去附和。
被同事拉去打卡网红店,大家一起自拍时,只有凪被拍的丑,但她却不敢抗议。
甚至被同事当面嘲讽穿衣风格,凪也只是尴尬微笑。
可惜,凪的讨好并没换来同事、上司和男友的感动。
无意间,凪发现平时“玩得好”的几位同事,在小群里吐槽她是一个专用的外包工人。
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男友,竟然也在同事面前肆无忌惮地诋毁她,宣称和她在一起,只是因为“那方面和谐”罢了。
听到这一切,凪的内心世界顷刻间崩塌,昏倒在地。
醒来后,凪毅然决定离职,回到乡下,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留自己想留的卷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范世锜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忘了原本的自己。”
的确如此,很多人为了迎合,首先考虑的都是他人的需求;为了迎合,强迫自己做违背内心的事情。
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擅长社交,但却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丢掉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一书指出:
敢于做真实自我的人,在社交中可以表现得更加自信,从而摆脱焦虑,找到真正的快乐。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有各种各样的人,没有必须因为向往,就不停地迎合他人。
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才不会被各种情绪束缚,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过度追求完美,做到悦己又悦人
白松岩在《白说》中说过一句话:“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如果一个人在社交中,事事追求完美,吹毛求疵,过于在意自己做得怎么样,别人又做得怎么样。
结果是自己累,与他长期相处的人,也会觉得累。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作者的分享,她闺蜜的同事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当发现别人出错时,总是喜欢刻意去纠正别人。
比如,大家一起讲故事活跃气氛,如果谁不小心漏掉了某个细节,她总会适时地把细节补上。
如果谁不小心出现了一次口误,她总会不断地进行纠正。
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瞬间让大家感到很无趣,大煞风景。
同样在工作中,她不仅对自己有着高标准,对别人也有着高标准。
当别人所做的事达不到她想象中的标准时,她会直接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
这样“吹毛求疵”的做法,使她很“不合群”。
她身边的人都表示与她相处压力太大,纷纷远离她,她也感到焦虑和痛苦。
渐渐地,她明白,正是挑剔和批评,才让自己陷入困境中。
她开始对自己更宽容,放松对自己的标准,对别人也更加宽松。
有次,一个同事邀请她去一家人多嘈杂、车位紧张的餐厅时,她不再一心操控谈话,而是试着去倾听,自然对话,结果反倒玩得更开心。
作者埃伦·亨德里克森说:“敢于平庸很有用,敢于善待自己同样有用。
和人交往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表现完美,然而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有时候,敢于接受自己的平庸,不过度去追求完美,既能使自己快乐,也能使他人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正如莫言在《檀香刑》中所说:
世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
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就要坠落。
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与其一味苦苦强求,不如少一些纠结,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如此,快乐便会如影而至,生活便会顺心愉悦。
有一种成长,叫克服“社交焦虑”
在《如何克服社交焦虑》中,作者埃伦·亨德里克森认为:
“克服社交焦虑,是一种成长型的心态,它能帮助我们成长,辨明真理。”
然而大多数人面对社交焦虑时,往往都是选择各种理由去回避。
因为这样做,可以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殊不知,回避它,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损耗自己的能量,也会让我们越来越停滞不前。
英国著名科学家卡文迪许,有着极度的社交焦虑障碍。
他几乎从不会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从不会跟人正面交流。
有人想要和卡文迪许交流科学问题,就需要走到他的附近,对着空气说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企图正面与之对话,很可能将他吓跑。
就连从小照顾他的管家,也只能用递纸条的方式和他交流。
卡文迪许几乎是失去了与人正常交流的能力,失去了与外界联结的机会。
没有人能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秉性。
因此,拒绝社交并不是明智之举,久而久之就可能变得敏感脆弱、过分紧张。
埃伦·亨德里克森在多年前,也患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
但她没有一直封闭自己,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社交焦虑,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奥运会运动员戴维·金在谈及个人经历时,也曾说:
“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虑,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它只会有增无减;若无视它,也就无法将它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
可见,要想摆脱对社交的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焦虑,并克服焦虑。
焦虑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待焦虑的态度。
一旦你向焦虑认输,那它就会变成你人生道路上的荆棘,阻碍你前行。
面对社交焦虑,不要总想着对抗它,而是面对它、接受它、再克服它。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认知提升,更是一个人的快速成长。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的确,世界那么美好,别浪费自己一直在社交焦虑中。
学会放下他人的期待,聆听自己内心的渴望;学会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找到自己内心的快乐。
打开自己,世界的多样和美好,才会一一呈现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