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比往年多很多?听听专家是怎么解释的,和我们想得不一样

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不少声音。

有不少人说自己朋友的父亲、老家的村里人等去世了。

还有一些人说看到殡仪馆门口排成队。

大家都知道网络的力量,有时候是非常惊人的。

举个例子,如果在评论区,有1000人评论,其中有10人说了这样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

而如果有10000人留下评论,事实上依然有10人说了这样的话,但是你依然会觉得这个事情会很严重。

也就是说,不管比例是什么样的,只要你在网上看到有七八个人、十几个人说了这样的话,这就会给你留下一个印象,仿佛真的有很多老人去世了。

大家看看这些评论,是不是给你形势很严峻的感觉?

那这个比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是真得比以往走得老人一下子多了很多吗?

而这些老人去世的原因全都是和新冠病毒有关吗?


有中央台的记者采访了两个专家。一个是国家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这一波的治愈率是多少?

焦雅辉是曾经参加过武汉抗疫的,她在武汉待了82天,曾经至少四次流泪。

她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温情的、柔软的。

因为焦雅辉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喜欢用数据说话,网友们都说她是“最硬核局长”。

但是她在这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有很多问题都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

我想,可能有些问题,她确实不好回答。

比如记者问她:“这一波的治愈率是多少?”

她回答得就比较模糊。

她并没有正面去回答记者的问题,她只回答了当初武汉的治愈率是从90%慢慢涨到了93%、94%甚至更多。

我想,她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也真得不能怪她。

因为时间还太短,很多重症老人还在治疗中,还无法谈治愈率这个问题。

为什么有这么多老人去世?

焦雅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她提到了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国家还是老龄化,有基础病的老人多。

第二、这些老人一下子得了重病,他们全都去了三家医院,尤其是特别有名的三甲大医院,这就造成了供需矛盾。

她的言外之意,一是想说就算没有新冠疫情,今年去世的老人可能也会比往年多的,因为老龄化了。

二是想说这些患病的老人全都去三甲医院了,而三甲医院的治疗资源不足,也许耽误了老人的治疗。

确实有网友反映,家中老人生病了,可是去了医院也很难安排上。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提到了重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比例。

记者问他:“大家从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总是能听到家里老人有去世的情况,好像比往年要多很好,是这样的吗?”

童朝晖的回答是:“肯定很多,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是大家想一想,你身边的人阳了多少?或者一家人可能都阳了,有几个危重的?有几个肺炎的?这个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吧。”

虽然童朝晖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但是他的意思我们看明白了。

他其实是想说,危重患者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那这个比例到底是多少呢?

他目前从两家定点医院拿到了一些数据,他每天也是跟患者打交道的。

他说:“这两家定点医院,把重型和危重型都算上,占到3%—4%。”

因为他拿到这些数据是很容易的,这没有那么复杂,所以我觉得他统计出来的比例应该是可信的。

只是,他应该在接受这样的采访时,把数字说得更严谨一些。

比如,可以去说从哪天到哪天,两家医院共收拾了多少患者,里面的危重型患者有多少人,重型患者有多少人,那分别占比例是多少。

因为张文宏的事情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张文宏当初说出那些数据的时候,就是根据上海3月—5月的数据来分析的。

可是他就是因为在发言的时候没有强调这些,导致大家错判了很多形势。

那么,我们现在看来,至少病毒在各个季节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样的。

在上海三月到五月的那波病毒,跟现在十二月份这么寒冷的季节比起来,老人们的承受能力明显是不一样的。


最后,想谈一下焦雅辉提到的我们国家的医生的问题。

大家现在都很关心医疗资源的问题,都知道现在老人看病太难了。

焦雅辉说:这个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国家跟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有的国家医务人员有罢工的,因为工作负荷太重了,也没有足够的防护用品。

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

我们的医务人员都是义无反顾冲在一线的。

只要哪里需要支援,大家都是积极报名的。

其实我在这几天看到网上对相关部门有很大的怨言,我自己也是的。

我也非常担心我家老人生病了可怎么办,他们在老家农村。

我们那医疗资源更紧张。

但是看到焦雅辉提到“我们的医务人员都是义无反顾冲在一线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我泪目了。


疫情的三年,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

大家的神经都很脆弱。

但是我们还是只能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要不然,又有什么好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