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夜之间,风向突然就变了。
前一秒还如临大敌,
下一秒却云淡风轻,
风大浪急拐弯猛,很多人腰都闪八百回了。
“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出来之后,沉默了一年的专家再次登台亮相,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
毒性弱了,致病率低了,就连以前经常讲的后遗症也突然消失了,各种分析,各种总结,最终汇成一句话:那都不是事儿。
02
12月9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两位最有分量的专家终于发话了。
在“清零”与“放开”争执不休的当下,两位院士的发言,如压舱石一般,消弥了许多杂音,也卸下了一些人心理上的包袱。
钟南山院士 :奥密克戎致死率和流感差不多。新冠感染不可怕,绝大部分感染者可以在7-10天恢复。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没有后遗症。下一步防控关键措施是加强疫苗接种,尤其加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
李兰娟院士: 症状感染不是疾病,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无需恐慌。感染者如果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到发热门诊诊治。
两位院士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颖,和此前发声的专家们有颇多相似之处, 但是重量级的解读,其效果是其它专家难以达到的。
03
在此番密集的发声当中,顶级的权威专家基本都站了出来。
其中自然少不了中疾控首席专家
吴尊友:他12月7日在自己的博文中提到:绝大多数流感病例,以及无症状和轻症的新冠病例,注意休息和多饮水,不需要特殊医疗服务,即可自我康复。当流感或新冠演变成为重症时,需要及时送医院就医。
另一位前首席专家曾光,对于如何预防和治疗,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曾光:药物更重要的是多喝水、多休息,增强营养,精神愉快,不要有压力,这几条比吃药更重要。他还提醒,一些中成药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是预防用药,没有病不要吃。
04
高福院士:未来疫情防控的目标将强调“清病不清毒”,也就是我们要把新冠疾病尽量控制住,而不是把病毒清除掉,未来抗疫我们要坚持小步走不停步。
无独有偶,张文宏主任此前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张文宏主任:未来对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于核酸清零,而是将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要学会与病毒共存,通过科技的手段去驯服病毒,让它的致病率降到最低。
张文宏和他的团队通过数据跟踪对比发现,99.5%的人不需要去医院,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
高福院士还提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他说要预防“信息流行病”,相比新冠流行病而言,信息流行病的危害性更大。要鼓励更多科学家和病毒学家投身于科普,把科学知识传播给大众。
这个提醒非常珍贵,当下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家带来了恐谎,如果我们多一些疫情相关的实例和科普,对消解焦虑是很有必要的。
05
我们再来看看临床一线的专家们怎么说。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黄朝林,是位2020年冲锋在武汉一线的“逆行者”
黄朝林:从金银潭医院本轮疫情收治情况来看,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绝大多数,达到90%,有肺部炎症改变的约4.45%,但一般较轻微,一周内多可吸收,极少数(约占0.5%)。虽然传染性增强,但是毒力明显下降,重症感染者以高龄、未接种疫苗和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等为主要高危因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奥密克戎90%以上是无症状和轻型,而且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比如说低中热,还有咳嗽、咽痛,然后5天、7天就好了。从常识上讲,应该不会有后遗症,至少目前国内外没有相关的文献来支持这个说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崇雨田教授:对于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这些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童朝晖所长和崇雨田教授都表示,至少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任何文献或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这种思路才是正确的,凡事不能仅靠“我以为”,而应该用数据和实例佐证。现在想想,此前所谓的“后遗症”过于主观,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了。
所以说,任何事情,不要跟着风向走,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问题。
06
今天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谈了自己感染新冠后的治疗过程和切身体会,他说自己没有呼吸困难,也没有肺病变。
饶教授在文末幽默地写道:牧羊一次,毫无怨言,既来之则安之。写几句,如果好了,算病中笔记;如果死了,算遗言。
而另一位娱乐明星张歆艺,谈了自己一家老少三代五口全部感染后的经历,虚惊一场,按部就班治疗,没什么大不了,全家在一周之内全部转阴。
07
还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形式现身说法。
新冠越来越近,越来越快,它已经变得不再陌生。
当你熟悉之后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可焦虑的,平时注意做好基本的防范,当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意外只是极少数,很多时候,我们阳着阳着,可能不经意间就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