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前东汉王朝的这次撤侨,震撼中国两千年

文:干总

关于干总:简书签约作者,公众号“干总说”。期待与你相遇,不早不晚,就现在刚好!

电影

电影《万里归途》太火了,毫无疑问地成了国庆档的爆款。

那种“不放一枪,带你回家”的中国式撤侨,真的太好哭。

可早在1900年前的东汉王朝,中国也曾有过一次扬我华夏之魂的“撤侨”。

至今看来,那一次“撤侨”依旧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电影


01

“怎么办,13个人深陷远在千里之外的敌国,是救,还是不救?”

面对这样的问题,在东汉王朝的皇宫里,一个叫刘炟的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此时的他,年仅18岁,刚刚从父亲刘庄的手中接盘了一个地域广阔,又正在复兴的帝国。

这一天,他收到了从遥远的西域送来的战报。

战报给这位年轻的帝王送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在与匈奴作战时,帝国军队不敌对方。

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战报送达都城时,时间也已经过去了8个多月。

从战报中,刘炟知道还有几十名幸存的汉军被困匈奴,急需救援。

电影

不清楚西域的复杂情况,而且匈奴还联合其它小国,组建了2万多人的军队,随时准备与汉朝开战。

塞外的天气,狂风肆虐,几十名汉军没有粮草补给,又缺衣少粮。

面对凶悍、残忍的匈奴人,他们是否还活着,根本没人知道。

奔赴千里之外去救援几个人,要耗费太多的粮草,而且还有可能遭到伏击,造成更大的损失。

地图

即便18岁汉章帝血气方刚,但他更知道:要想治理好一个帝国,成为一代明君,这并非易事。

救的话,搞不好会引发汉帝国与匈奴之间更大的战争,国家很可能会毁在自己的手里。

可如果不救,他们毕竟是在为朝廷流血,那全军将士肯定会心里不悦,也难以说服天下民众。

自己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此时是放手一搏,还是选择视而不见?

一时之间,刘炟犹豫不决,痛苦不已。

电影


02

事实上,这件事情得从刘炟的父亲,即汉明帝刘庄说起。

公元74年,时间来到了东汉王朝建立的第49个年头。

作为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刘庄自公元57年登上皇位以来,已统治了帝国17年。

经过半个世纪的恢复,此时的大汉也终于从衰落中缓过气,并实现了复兴。

10岁通晓《春秋》,11岁受封东海公,13岁进爵为东海王,15岁能平定叛乱,并受封为太子。

自小聪慧的刘庄,似乎随时都在准备接手帝国,并成为比父亲更优秀的统治者。

电影

公元57年,刘秀去世以后,29岁的刘庄成了汉明帝。

雄心勃勃的刘庄,在统治的道路上不断打击外戚、整顿吏治、免赋税、拓疆土......

无疑,他会成为帝国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星星。

新莽时期,西域都护府李崇死于任上,中原王朝自此失去了对西域的实际控制权。

看着在自己的手里日益兴盛的帝国,汉明帝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域。

西域

经过数年的准备,在公元74年,刘庄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他派出了以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和虎贲中郎将马廖等人为核心的“将二代”,率领1.4万人出征西域。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叫耿恭的人,而他和部下的几十人,正是让汉明帝陷入两难境地的主角。

果不其然,这批“将二代”相当给力,只用数月的时间就征服车师国,并重设西域都护府。

西域再次被纳入东汉帝国的版图后,窦固、耿秉率大军凯旋。

电影

留守西域的都护是陈睦,而耿恭则做了戍校尉,屯扎在金蒲城。

按照当时的屯兵规格,一屯只有数百人。

车师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西域各国政治导向的晴雨表,影响力很大。

正因为如此,东汉朝廷和匈奴之间都不肯放弃控制车师国。

汉军撤走后,匈奴就发动了战争,这场毫无悬念的战争,匈奴人光骑兵就有2万,而耿恭等人不过300人。

最终的结果,汉军无疑是惨败。

电影


03

耿恭的大部分兵力被歼,都护陈睦被叛徒杀死,朝廷又远在千里之外。

深陷重围,一时之间又等不来援兵,耿恭和近百名士兵的处境十分危险。

谁也没料到,就是这样的百余人,却在中国历史上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聪明的耿恭先是用毒箭袭击对方,给敌人造成心理压力,然后又带领士兵逐渐退至疏勒城

公元75年的9月,疏勒城也面临被包围的风险,可内地又传来了汉明帝去世的噩耗。

天子去世,大汉遇到了国丧,而按照古礼:国丧期间,不能动兵打仗

电影

更糟糕的是,眼见汉明帝去世,朝廷军队也撤走,原本就立场不定的车师国又投降了匈奴。

匈奴一边打,一边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和美女来劝降汉军,但均被拒绝。

处理完汉明帝的丧事后,朝廷在这件事上也发生了争执。

救,还是不救?新接手帝国的刘炟,只得召集大臣商量。

电影

以大臣司空第五伦为首的人,意见很直接:不救。

而以司徒鲍昱为首的大臣则认为必须救,理由很明确:不救,既让汉军将士寒心,也助长了匈奴人的嚣张气焰。

鲍昱的一番话终于说动了汉章帝,他决定就近发兵救援。

电影

公元76年的正月,前往救援的7000名汉军,穿过戈壁荒漠、翻过雪山和草地,到达了柳中城

柳中城一战后,匈奴逃跑,车师国投降。

但救援队伍距离耿恭等人还很远,而且中间又隔着天山山脉

正值冬季的天山,山上狂风不断,暴雪肆虐,要继续救援,几千人就得冒着生命危险爬过天山。

天山

可带队的将领不敢冒险,动了放弃救援的念头,而只有一个叫范羌的人坚持救援。

最终,范羌只能带着2000人的队伍,踏着一仗多深的大雪,艰难地走到了疏勒城。

此时坚守疏勒城的,只有耿恭和25名士兵。

听到城外传来声响,耿恭等人以为是匈奴人。得知是汉军后,26人打开城门与赶来救援的人抱头痛哭。

是啊,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出发,回家之路的下一站:玉门关!

玉门关

可并未走远的匈奴人,一路跟着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并不时地袭击。

耿恭和范羌带着队伍,只好边战边退。

电影


04

公元76年的3月,他们终于回到了大汉帝国的门口:玉门关。

此时,当初一起离开的那26人,就只剩下13人。

史书记载,13人回到玉门关时,他们“衣履穿决,形容枯槁”,也就是衣物破烂、身体瘦得只剩骨架。

电影

玉门关的守将郑众迎接了13人,感动万分,并上书汉章帝说: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大概意思就是说:

“耿恭他们守着一座孤城,抵挡了几万匈奴人那么久,挖山找水,没吃的就煮弓箭来充饥,还杀了几百、几千的敌人,这不是国家的耻辱啊!”

既然都有人这样说了,作为皇帝的刘炟自然也不能小气。

电影

13人回到都城洛阳时,洛阳城万人空巷,全城百姓夹道欢迎。

回到洛阳的耿恭才得知母亲也早就去世,就又为母亲补办了丧礼。

汉章帝知道后,下令赠酒送肉,并为他解除身上的丧服。

最后,当初回到家的13人,也都被封了官职。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热血的一次“撤侨”,它有一个名字,叫:十三将士归玉门。

如今,我们被《战狼2》的热血撤侨感动,也为《万里归途》的柔情所动容。

但别忘了,早在1900年前,一个叫“东汉”的古代王朝,也曾有热血撤侨的时候。

电影

一个封建王朝,即便跨越千里,经历难以想象的苦难,也要把被困的同胞接回家,真的太热血!

时光已过千年,但昔日的义气和勇敢,依旧是炎黄子孙在血液里流淌着的情怀。

从古至今,那种“即使以身涉险,也要带你回家”的中国式撤侨,只有泱泱华夏!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