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此言不虚,世间唯孝者,无愧天地间。
清代文人汤用中,曾在笔下记载过一“孝丐”事迹,于今看来,依旧叫人颇为感慨。
汤用中说,他有一挚友,家住常州丰乐乡,他去拜会挚友时,见到一乞丐,背着一老妪在乡间行走。
便问挚友,这乞儿背得是什么人?
挚友告知,那乞儿是丰乐乡人,名叫李屈仁,早先是个皮匠,一次因为意外伤了手,而无法从事老本行,只得乞食为生。乡里乡亲早已忘了他的本名,大都管他叫李乞儿。
清代乞儿
这个李乞儿可是个大孝子,他家原是有房子的,因为欠了钱还不上,房子便让债主子给扒了。从此,只能与老母亲在一处破败的关帝庙中栖身。
之所以乡亲们认定李乞儿是孝子,是有目共睹的。李乞儿每天讨要到食物后,先要带回来给母亲吃。母亲吃过之后,他再吃母亲吃剩下的。赶上有好心人给了钱,他也从不在自己身上花一文一毫,要么给母亲买喜欢吃的小食,要么给母亲增添御寒的衣服。尽善尽孝,传为佳话。
这还不算,冬天,他用身躯为老母挡风。夏天,则将母亲背到凉快处。母亲睡下之后,他则手持大蒲扇,为母亲驱赶蚊蝇,帮母亲扇风取凉。常年如此,从不懈怠。他那母亲年纪大了,脑子不大灵光,总喜欢耍小孩性子。有时候无缘无故就哭哭啼啼,李乞儿便扮成顽童,极力做出滑稽的动作,甚至会在泥坑里打滚,只为博取母亲一笑。
清代老妪
乡亲们见他如此仁孝,每每多给他一些剩饭剩粥,周济他母子二人过活。
汤用中听完挚友所言,深为感动。遂留下一些铜钱,请挚友见到李乞儿,将这些钱送给李乞儿。
一年之后,汤用中再次来到丰乐乡拜会挚友,席间不免又提起了李乞儿。
挚友叹息道:“那人已经死了。是去年冬天的事情了。先是他的母亲在睡梦中善终,他哭得双眼几乎失明,乡亲们不忍见他老母无棺木下葬,便纷纷拿钱出来,买了一副薄皮棺材,成全了他。在将老母下葬后的第三天,他便在老母的坟前呕血而殁。发现他尸体的,是当地一个姓孙的纨绔子弟。还是这纨绔子弟出钱将其埋葬的。要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件蹊跷事来。”
汤用中先是为孝丐不幸逝世而感到惋惜,听闻挚友说其中还有一件蹊跷事,便催着挚友快些说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清代富家子弟
那挚友对他说:“是那纨绔子弟自己说的。他要不说,大伙儿谁也不知道。那纨绔子弟说,他有天夜里,突然胸口剧烈疼痛,想喊也喊不出,想动又动不了,连气都喘不上来。他情知小命不保,只能忍着剧痛,无声落泪。
恍惚间,于朦胧之中出现几个人,其中一个魁梧高大,身穿红袍,头戴黑帽,豹头环眼,面带虬髯,真有那画中的钟馗爷爷一模一样。看来,这位一定是一位冥界法王。在这法王的身边,立着四个面目可憎的怪人,都是细胳膊细腿,衬着一张白刷刷的大长脸。
再仔细看,在那法王的身后,居然立着李乞儿。那法王开口说道:‘某家乃是冥王,本欲收尔等之魄。却念你昔日惜老怜贫,也做了一些善事,今饶尔等不死。’虽然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饶,那冥王让他明天一早,去李乞儿老母的坟前看看。说罢,冥王与那四个使者,连同李乞儿,一同消失不见了。而他的胸口竟在一瞬间疼痛全无,喘息也匀称了。
清代老妪
他不等天亮,便早早起身,径直去了李乞儿为老母亲手堆起的坟墓。却见李乞儿已经伏尸坟旁,胸前与地上有一大片血迹。想是这汉子太执着,活活哭死在了母亲的坟前。如此,这梦中所见便应验了。于是,那纨绔子弟便出资买了棺木,将李乞儿葬在其母的旁边。也算成全了这对可怜的母子在黄泉相见。”
听完这番话,汤用中又惊又喜,惊的是天下竟有这般奇事,喜的是大孝子最终入土为安。看来,就连老天爷也会同情至孝之人。
清代人物
离开挚友家后,汤用中将此事记录下来,这便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好了。陋文一篇,就此打住。此文所写,引用自古人笔墨,孰真孰假,无从稽考。只为说明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孝顺父母,乃为根本,一旦不顾根本,只怕人生会有遗憾。百善孝为先,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