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生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的人谢幕了

8月30日,稻盛和夫先生去世了。日本媒体报道说,是因为年老而离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他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也得到了中国企业家的尊敬。


四部曲关于《稻盛哲学与提升工作效能的72个方法》百日成长课程前几天才结束,就得到了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或许,稻盛和夫先生自己临终前并无悲伤,因为他在谢幕之前,已经完成了他认真生活的意义:人生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使之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心灵品质高尚一点点。


为纪念稻盛和夫先生,我们从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以往课程或文章中选出对稻盛和夫管理哲学的四点体悟,郑重分享之。

1、哲学比战略重要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做企业的意义和目的要回归到做人的意义和目的。他说,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


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灵魂,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人,稻盛和夫先生的一个人生信条都是可以学、也能够学到的——“每天都必须特别认真地生活”。


稻盛和夫先生很少谈战略,而是谈哲学。他认为哲学比战略重要,是原点。人心定了,就不需要管理。原来是假设所有人都是坏人,才需要管理。现在假设所有人都是好人,就简单了。如果有人骗了你,就让他离开。


稻盛和夫先生重新思考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做企业是唤醒人性的光辉和善,而不是利用人性中的恶。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2、秘密背后的真谛


稻盛和夫先生说:“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假如你工作了八个小时,别人工作十个小时,还有人工作十二个小时、十六个小时,甚至十八个小时。而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意味着你要比“工作十八个小时”的人还要勤奋!


稻盛和夫先生为什么如此苛刻地期待我们?他为什么去讲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讲这样一句话?


因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稻盛和夫先生的一份秘籍,只不过他没有点破其中的玄机。比如,我工作八个小时,能挣一千块;我工作十六个小时,能挣两千块,假如只是纯粹数量上的改变,我还是挣一千块算了。


因为八个小时和十六个小时,我的生活品质会发生完全的改变,我就完全没有了个人生活,没有时间去旅游,没有时间陪家人,只是为了多挣一倍的钱而已,那我宁可算了。所以,如果多付出一倍的时间,只是多得一倍回报的话,多数人会选择退却。


那么,稻盛和夫先生为什么还要求大家、期待大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若干年前,爱迪生夫人写了一段话,她介绍为什么爱迪生的一生有如此丰盛的创造力。她是这样描述爱迪生的:他要么在实验室里,要么就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在他的心中,在他的眼里,只有工作,只有实验。


他是那种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的人,他不分地方、不分场合,一天24小时,所有的时间全部都和实验结合在一起。


所以,他的夫人讲“爱迪生与大自然是如此地和谐,以至于大自然向他泄漏了不可思议的秘密。”


这就是稻盛和夫先生那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背后的真谛。


3、稻盛哲学的精髓


近年,国内业界研习稻盛和夫的众多,许多企业家信服其经营之道。但有时不知如何区分自己推行的稻盛哲学是真的,还是虚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回到阳明心学的力量。


众所周知,稻盛和夫先生对中华文化与阳明先生都十分推崇,某种程度上,说稻盛哲学是阳明心学在商业领域的实践与应用也是可以的。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与经营哲学深受西乡隆盛思想的影响,而西乡隆盛平生最信服阳明心学。


其实,早在明万历年间,阳明先生的著作就传入了日本,十六世纪中期,德川时代的哲学家中江藤树最早在国内传播阳明心学,被称为日本阳明心学的“元祖”。那个时候,阳明心学还只局限于少数的精英阶层。


后来,在幕府末期,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吉田松阴认为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皆言会当心”。他主办的学塾培养了一大批倒幕维新志士,据说其门下八十位弟子中,有近半数为明治维新作出过杰出贡献,其中就包括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作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平生最信服阳明心学,随身携带阳明先生的书籍,从不遗忘。我们都知道,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致良知,就是去掉自己心中的不明和贪欲,寻求心中正道。


西乡隆盛主张,学习阳明心学应该“自得于心”,以利用“较量格斗”,也就是“知行合一”,不然的话,“空读圣贤之书,如同观人剑术,无丝毫自得于心”。


因为阳明心学是以心为本的哲学,稻盛哲学是以心为本的经营。领悟了这点,也就抓住了稻盛哲学的精髓。


4、激情源泉


稻盛和夫先生说:“才能、艺术天赐,不能独为己牟利。”我们来到人世间,一定是承载着特定的使命,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一位侠客,跟师父学到了一身功夫后,师父叫他下山去,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但是他下了山之后,就忘记了师父的嘱托,为了赚钱享乐,去做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护院。若干年后,当他突然想起自己的使命时,多年的安逸,已经掏空了他一大半的武功。


当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舞台就会极其狭小。原本有很了不起的功夫,可是因为舞台太小,没有办法展示,最后就白白地浪费掉了。所以,如果我们有才华、有资源,又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应该去寻找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竭尽全力,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贡献。


IBM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精彩的时候。1993年郭士纳带领IBM完成战略转型。当时郭士纳找到最关键的点就是“激情”(Passion)。


IBM的人都是受过专业训练、最聪明的一群人,但是当他们没有热情、没有激情的时候,所有事情都是干不成的。所以当郭士纳触及激情这个点,整个公司就重新焕发了活力。


但是郭士纳并没有回答激情的源泉在哪里?稻盛和夫先生回答了。稻盛和夫先生说,你一定要想明白做企业的目的。再深一点,作为企业经营者,你要明白做人的目的、活着的目的,你才会找到持久的个人激情的源泉。当你找到激情的源泉,你才可以点燃你的员工。


如果你说:我50岁了,我已经挣很多钱,我准备退休了。你的员工也会这么想:我赶紧捞点钱,找小日子过过也可以。所以,你拼命,别人才拼命;你找到源泉,你才能帮助别人找到源泉。而稻盛和夫先生找到了激情的源泉。


除了激情,愿景(Vision)也很重要。愿景就是方向感、战略感。愿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阳明先生回答了:心静如水,良知清澈,自然能临事不乱,应变无穷。一颗仁爱之心就是创新的源泉。


当你以父母感应子女的那颗心,来感应天下民众的时候,你可以感知到他们最微弱的苦辣酸甜和喜怒哀乐, 这就是新时代企业的创新方向,这就是新时代企业的经营方向。所以,激情(Passion),愿景(Vision),这是做百年企业最成功的要素。


有些企业之所以走过了百年,就是因为暗合道妙。但是多数企业并不真正知道成功的密码,所以没有办法传承下去。一家企业为什么成功?今天没有人说明白,没有说明白的事情,基本上就很难传承。


“人生就是如此的波澜万丈,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既会有令人羡慕的幸运降临,也会遭遇始料未及的失败和考验。然而,决定人生的并非好运或厄运,而是我们心灵的状态。


越是艰难困苦,越不能丧失美好的希望;而在成功时,不可忘记感谢之心、谦虚之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自己当下能做的事开始,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人只要有这种心态,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振旗鼓。”

——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