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往往自诩“躺平”,懒于社交,懒于奋斗,但这些口中调侃的争做懒人的年轻人,与一位小伙子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你能想到一个人能有多懒?恐怕只能想到,懒得工作,懒得打扫,懒得做家务吧!
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懒到宁可饿几天,也懒得做饭吃,即使肉和菜就在门口;懒得出门上厕所,就地找个坑就解决了……
而做出这样举动的人,并非身体不便或是年岁过大的老年人,而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最终因为懒惰,死在了家里!
他为什么会懒到如此境地呢?
山窝里的“金汤匙”,父母捧着长大的孩子
杨锁出生在河南信阳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自小被娇惯着长大。
许多人在听到他的事情,第一反应便是,能养出这样孩子的家庭,一定十分富有吧,否则怎会把孩子养得这样不接地气呢?
事实却恰恰相反,杨锁家境不好,和村子里的其他人家相比,也贫困很多。
因为贫穷,杨锁的父亲杨继春也一直没有结婚,即使是在比较贫困的村子里,也一直没有娶上媳妇,周围的人家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等到了30岁,杨锁父亲才在别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杨锁的母亲,正式成立了家庭。
成家后的杨继春,每天辛勤的工作,日子过得也算不错,却始终有一个心病。
那就是自己的妻子一直没有为自己生下个一儿半女,眼看结婚已经十几年了,家里却始终只有自己和妻子两个人。
或许是上天可怜这位父亲吧,在杨继春46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眼看自己已经快要年过半百了,才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杨继春对于这个儿子自然是重视得不得了。
杨继春文化程度并不高,但还是努力为儿子取下了“杨锁”这个名字,而寓意也很简单,那就是希望这个儿子能够被“锁”在杨家,自己能够陪着儿子长长久久,做好杨家的接班人。
其实这样名字并不少见,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一生,自己能够陪伴着孩子长大承认。但杨继春夫妇对于小杨锁的爱,却更加宠溺,甚至近乎于不可理喻。
虽然每天有很多的农活,但夫妻二人还是会坚持抱着孩子,村子里的孩子们,一岁左右便已经开始学着跌跌撞撞地走路了,可杨锁还是被母亲紧紧地抱着。
不单是干农活,便是做饭、打扫屋子、走街串巷,也会把孩子小心地护在怀中。
起初,邻居们只当杨继春老来得子,娇惯一些也很正常,能够理解。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抱就是七八年。
在父母的护佑下,直到八岁还没有开始学习走路,而不走路的原因也并非身体虚弱,仅仅是因为父母不舍得。
每每好不容易打算让孩子学走路,可又不忍心看到孩子磕到、碰到,又担心学走路太累了,便一次次放弃,总想着再等等吧,不着急。
就这样,别的孩子的童年或许是跟小伙伴你追我赶,招猫逗狗,或许是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补贴家用,而小杨锁的童年便是父母的扁担。
好不容易学会了走路,可每次出门,杨继春都会用扁担挑着小杨锁,或者干脆背着,很少让儿子下地走路。
杨继春的邻居们曾经说,杨继春夫妇虽然生活节俭,但对于杨锁却格外大方,当时有种小吃叫“猪油馍”,因为油多且香,是孩子们心中最美味的食物了。
但因为价格比较贵,所以家长们除非是逢年过节,很少给孩子买。
但别的孩子眼中的珍馐美味却是杨锁吃够了的食物。
杨继春每天都会给儿子买两个猪油馍,而杨锁也很少会询问父母吃不吃,而是直接啃上几口,就当做吃完了,直接丢在路边。
小学毕业后,杨锁开始“养老”
但娇惯归娇惯,杨继春夫妇还是认可教育的作用。
他们还是在上学的年纪将杨锁送到了学校。
其实,送到学校对于杨锁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在学校里,他能够接触到同龄人,和同龄人一起跑跑跳跳,也能接受到来自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还有品德上的熏陶。
可以说,如果这时的杨锁父母能够放开手,让老师的言传和同学的身教好好地感染孩子,那么杨锁也不至于懒上加懒。
可杨锁父母终究还是难以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
同村的孩子,家长送了几次,就能够跟着小伙伴们一起上下学了,但杨锁却并不这样。
杨继春总是担心儿子会在上学路上出什么意外,即使学校离杨家很近,杨继春也不放心。
为了保护儿子,杨继春就开始漫长地接送生活。
每天给儿子收拾书包,整理书本,还要在包里塞满杨锁平时喜欢吃的小东西。
有了父亲给的底气,杨锁在学校里也成了霸王。
上课的时候,他没办法心思专注在课堂上,总是会跑神,而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他也不会跟着思考,而是呆愣地坐着,懒得去费神。
偶尔有老师训诫他,或者出题给他做,都会遭到杨锁剧烈的反抗,杨锁会在学校里撒泼打滚,说一些话顶撞老师。
而放学铃响后,便是杨锁的自在时间。
他会夸大老师的训诫,跟杨继春夫妇告状,将所有的过错都放在老师身上,说是老师故意苛待自己。
而听到这话的杨继春夫妇,也会无条件相信儿子,他们会仅听信儿子的一面之词,就跑到学校大吵大闹,来为儿子讨回公道。
每次杨继春夫妇来学校大闹,都会惹得全校一起看热闹,而有了父母的撑腰,杨锁也会更加神气,对待老师的话更不理睬。
就这样,一来二去,杨锁家庭的“难搞”出了名,别说老师们对杨锁退避三舍,就连孩子们也不愿意和骄纵的杨锁做朋友。
就这样,杨锁的小学生涯过得依旧目中无人,十分惬意。
可小学毕业后,杨锁惨不忍睹的成绩,让杨继春夫妇犯了难。
当时的初中分数线并不高,可杨锁的分数却差得很远。
这时的杨继春夫妇并没有想着是自己的娇惯出了问题,而是觉得儿子本身是聪明的,只是不好好学习才会成绩差,等上了初中,杨锁静下心来,就一定能有好成绩。
于是,一向很少托关系的杨继春,为了给儿子找一个初中学校四处找关系求人,拉下脸面为了杨锁低三下四,这才申请到了一个名额。
但杨继春的付出,杨锁并不接受,他讨厌学校,也不想学习,便在家里开始一哭二闹,抄起身边的东西就四处砸,以此来逼迫父母答应自己不上学的要求。
杨继春夫妇哪看得下去儿子这样发怒摔打呢?
于是,硬是点头同意了儿子不上学的要求,只为了能让儿子能乖乖吃饭不要饿着。
就这样,在其他孩子背着书包踏上更高的学府时,杨锁却躺在家中,无所事事,看着父母劳动,偶尔提出帮忙也会被父母以“太累了”为理由拒绝,几次下来,杨锁便不再伸手帮忙,提前过上了“养老生活”。
父母去世,没有依靠却依旧不愿劳动
退学后,杨锁除了出门玩耍,就是整日里在床上躺着。
但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了,眼看60岁了,还是要每日劳作,而自己的孩子整天享乐。
最终,在杨锁13岁的时候,杨继春便因为常年劳累病倒,最终确诊肝癌晚期,没多久便去世了。
父亲的离世,并没有影响杨锁的“太子”生活。
孤儿寡母的生活并不好过,这时的杨母,也曾试图让儿子能够站起来,撑起这个家,哪怕是替自己跑跑腿也可以。
但长久以来养成的惰性,又怎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别说是替母亲分担家庭负担,就连母亲让他搭把手,做一些小事情,他也会立刻发火,对着自己年迈的母亲拳打脚踢。
挨打的次数多了,杨母也不敢再向这个儿子求助,只能咬牙支撑生活,养着自己和儿子。
但这样如同奴隶一样的生活,又有谁能坚持下去呢?
不到五年,杨母也因为过度劳累和长期被儿子指责辱骂,在悲愤中离开了人世。
父母的撒手人寰,并没有打动这个早已铁石心肠的孩子。
他没有劳动过,自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是父亲的汗水换来的;也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是母亲点灯熬油,一针一线缝补的,在他的视角中,只要张嘴就有饭,只要伸手,就有衣服。
这样的生活下,他怎么会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更不会心疼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爱。
父母去世后,杨锁的表哥,顾念多年的亲戚关系,便介绍杨锁到工地上做些小活,起码能够养活自己。
但懒惰这么多年的杨锁,别说改头换面好好工作了,就是旁边有人盯着,也干不下去一点活。
往往是,表哥上午送去工地,下午他就跑回家里呼呼大睡。
眼看着他不愿意干体力活,村里的邻居们便介绍了服务员的工作给杨锁,在附近工作,而且也不辛苦,糊口总是够了。
甚至还有村民想着,饭店待久了,学点小手艺,之后也能自己做点小买卖吧。
但杨锁的表现一如既往,到了饭店之后,他依旧懒散自由,不愿意端盘子洗碗,没过几天,就被饭店老板赶了出去。
亲友的多次付出,都被杨锁浪费掉了。
眼看着杨锁越来越不像样子,快二十岁的人,还是以前那个不愿意下地的样子,也没有人愿意为了杨锁去求人给个工作机会了。
杨锁却觉得这样正好,他光明正大开始了讨饭生活。
但即使是讨饭,他也把懒发挥到了极致,他在这一家呆着,要别人递到手上才吃,别人给他一点肉,他也懒得做饭,往往是送过来是什么样子,那等到肉发臭就还是什么样子。
杨锁会在别人家赖到别人将他赶出去才罢休,他挨家挨户蹭饭,几乎整个村子都救济过他。
除了吃饭,杨锁连出门也不出了,他会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
想上厕所的时候,他就直接在屋子里挖好的坑洞里上厕所,解决完就又回到床上睡觉。
天冷了,他也不出去找柴火,而是拆掉家里能烧的东西来取暖。
就这样,好好地一个家,让杨锁拆的家徒四壁,村子里的人也不愿意在帮扶这个谁都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毕竟,钱丢在水里还有个声响,可送给杨锁的饭菜,他还总是要你在送到跟前才吃,也听不到几句感谢。
时间长了,除了杨锁的表哥,也少有人再去杨锁家里碰钉子了。
而杨锁对此也不在意,他整日在家里睡觉,饿得睡不着了,就起身在村子里四处讨饭,吃饱就回来接着睡觉。
2009年冬天,非常冷,村子里家家户户早就储备了多多的柴草,也弄好了棉衣。杨锁表哥想着杨锁平日的作风,知道他肯定在受冻挨饿,就带着棉被和饭菜去看望杨锁。
但他没有想到,推开门才发现,自己的表弟全身僵硬,早就去世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杨锁的故事,让人咂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四肢健全,在外人看来还比较聪明的年轻人,会因为懒惰,受冻受饿在家中。
表面上看,杨锁是一个“第一懒人”,而懒惰背后的原因,与家庭教育的眼中缺失脱不开关系。
杨锁的父母初衷是好的,毕竟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辛苦,总是希望自己多辛苦一些,孩子可以轻松一些。
但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孩子,又怎么拥有面对世界的勇气呢?
杨锁被父母溺爱,在应该探索世界的童年,窝在扁担里,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在本应畅游学海的年纪,肆意妄为,失去了学习知识,敲响世界的钥匙;更在应该支撑家庭,努力工作的时候,再也没有工作的能力和勇气。
他不知道自己得到的东西,需要流多少汗才能换来,又怎么会珍惜父母的付出和牺牲,萌生出自立自强的决心呢?
杨锁的故事,不会是个例,而读完这个故事的你我,需要做的便是不在让身边出现第二个杨锁,如果你是孩子,那就勇敢面对世界,正视父母的付出,如果你是父母,那就学会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23岁小伙子懒惰成性,饿死家中 佚名 39_40<期刊>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8年.Z3期
2. 懒死的23岁小伙 徐晓玲 34_35<期刊>·《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1年.02期
3. 23岁小伙饿死家中:被宠物化的生活 修仰峰 8<期刊>·《成才之路》,2010年.26期
4. 梁万德.但愿杨锁饿死仅是个案 [N ].右江日报,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