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一家医院被炸,五人当场死亡

李明肃医生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自己曾经诊治过的病人会用如此惨烈的方式来谋害自己。


上面这张图,看上去便是爆炸之后的现场,就像很多战争遗留下的场景一般,最起码很难让人和医院联想在一起。

然而,不幸的是,这正是一次发生在医院里的爆炸事件所导致的惨烈画面。

大家能够看见的也只是这些还残留硝烟的水泥墙面,看不见的却是这次事故所导致的五人死亡,三十五人受伤的画面。

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是人潮涌动、窗明几净的地方,又怎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爆炸事件呢?

让我们把时间提前到21年前,那个时候资讯传播手段有限,信息的传播因此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起令人发指的暴力伤医事件,即使放在今天,它也已经被浩繁的资讯淹没在互联网的底层了。

不过,当时CCTV新闻频道依旧对这起造成多人伤亡的暴力伤害事件予以了报道。

2001年11月14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如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病人们在挂号,排队,医生们在看病、诊治。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寻常场景中,一场浩劫却正在悄悄降临。

没有人意识到危险的到来,也没有人会料想到自己的一生就将要被改变,包括时年51岁的眼科副主任医生李明肃。

大约在上午十点,也就是医院内最繁忙、人流量最大的时候。门诊部五楼眼科服务台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的破坏力非常强烈,不仅造成5人当场死亡,35人受伤住院,爆炸点地板更是被炸出一个直径为2.3米左右的洞,5楼和4楼门窗及墙体受到严重损坏!

如果你还不能体会到这场爆炸的巨大破坏力,可以参见当时媒体对路人的采访。

当时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当时正驾车行驶在医院旁的街道上,突然车后面的玻璃“当”的一声碎了个“稀巴烂”,这位出租车司机吓得拼命地把车往前冲,差点没把车撞上路边的树。等他把车停稳,回头一看,路上到处都是爆炸后从医院楼上震落下来的玻璃碎片。


在救治伤员的同时,有一个问题迫在眉睫,凶手是谁?

很明显,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犯罪活动,因为收集、制作并且将如此大量的火药带进医院而不被发现(事后断定为五公斤硝铵炸药),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且又是什么原因,让凶手将作案地点选在了人流量密集的医院里呢?

公安机关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通过现场遗留下的一具无名尸体,最终确定了作案者:包季厚!

包季厚是谁?他又为什么这么做?

包季厚,男,时年55岁,为四川省邻水县一位农民。1999年12月27日到2000年元月19日包季厚因右眼视网膜脱离,在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包季厚住院期间,李明肃医生为其进行了诊治。虽然经过了积极治疗,但包季厚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并与李明肃医生发生矛盾。

发生矛盾后,包季厚并多次扬言要采取报复行动,并且最终实施了这起震惊全国的爆炸事件。

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曾在包季厚家中发现一封遗书,遗书内容中明显表现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和对李明肃医生的不满,声称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与李明肃医生打官司。

在包季厚策划实施的这起暴力伤害事件中,除了包季厚和李明肃医生之外,还有一名主管护师和一名医院临时工、一名病人家属当场死亡。除了这五人之外,还有三十五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包季厚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却给其他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作为凶手,包季厚可恶吗?

他自然可恶,甚至可恨可憎,因为他用粗暴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他人的生命,给他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作为患者,包季厚可怜吗?

他自然可怜,视网膜脱落本就带来了伤痛,却又因为对治疗不满意等因素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要置家庭与不顾,置法律于不闻,选择了同归于尽这条不归路。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除了这种极端的方式之外,难道就没有其它途径可寻了吗?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说实话,虽然这起悲剧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但我们似乎依旧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因为悲剧依旧时时传来。

2001年《健康报》曾刊登过当时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总结医患关系紧张的六点主要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排在第一的原因是大部分病人对医学工作的特殊性不甚了解,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当他们的期望达不到时,往往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其次是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增长过快,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误以为医疗费用的提高全是医院的过错,于是把气撒在医务人员身上。

第三是少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

第四是新闻媒体的片面报导加重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尤其是一些无良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

第五是各地处理医疗纠纷不断提升的医疗赔偿刺激了一部分人借医疗纠纷发 财的私心。

第六是处理医疗纠纷缺少统一的规范。

事实上,以上这六点确实存在。但我们也不得不说:除了这六点之外,难道就没有其它原因了吗?在这些已经被提出的六点原因之中,哪一点又是最主要的呢?


从包季厚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到实施犯罪活动,期间包季厚为自己的诉求而进行过哪些活动目前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包季厚绝不是默默无闻,突然就怀揣着五公斤炸药去实施爆炸了,因为他曾多次有过口头威胁医务人员。

如果这些口头的威胁能够被重视,如果医院实施了案件,如果李明肃医生等医务人员警惕性能够高一点,或许悲剧便不会发生,最起码不会这么严重了。

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如果,即使有如果,也一定是带着淋漓的鲜血和惨痛的教训了。

也许大家不理解什么叫做视网膜脱落,它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因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 进而可能导致个体出现视野缺损甚或致盲。

能够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比如外伤、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等。在治疗上虽然有一些方法,但效果却是因人而异的。


多巴胺无意为包季厚开脱,毕竟其罪行摆在那里。但是,多巴胺想借这个“故事”向大家呼吁一点:要关注视网膜脱落术后患者的心理健康。

多巴胺翻阅了一些资料,比如这篇题为《视网膜脱落术后患者心理痛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章中,作者便提到了这么一点:“由于视网膜脱落患者平均年龄趋于中年,因而被告知可能有失明的风险时普遍难以接受;即便采取手术治疗,预后也可能不太理想或有复发的可能而使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渐长。由于眼部神经密集且敏感,因此手术创伤本身也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痛苦。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干预措施,预防患者的心理问题严重化、复杂化。”

最后,借这起发生在21年前的暴力伤医事件,多巴胺想说的是:

1、用血腥暴力的方式来剥夺他人的生命,是对法律的践踏,是对人性底线的挑战,任何理由或借口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都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2、任何一起暴力犯罪事件在发生之前,都必然有着一些征兆,尤其是暴力伤医事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一定不能轻视那些暴力伤害事件发生前的征兆。

3、诚然有些人是不能沟通或不易沟通的,但如此偏执的人毕竟是少数。一旦遇见这样的人,就更加要重视,要及时汇报,要多多请示。切忌将麻烦留在自己一个人手中,切忌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绝对对立面。

4、病人不仅是一个个器官组成的肉体,更是有想法有灵魂的整体。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衰败的器官,还要考虑到病人的情感、心理,甚至一些社会因素的存在。这看似是对医务人员的额外高要求或不合情理的要求,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5、医患关系不是普通的买卖关系,医疗服务也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花了钱,不一定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努力后,疾病的转归也不一定会如愿。这是现实的道理,是自然的规律,更是不能强求的事实。

时间已经来到了2022年,再回过头看这起发生在2001年的医院爆炸案,依旧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21年过去了,我们是否从中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呢?

或者,还是我们已经忘记了曾经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