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故事|人生大事,他们送好最后一程:龙华殡仪馆阳光车队的“种星星”故事

摘要:龙华殡仪馆阳光车队,一群在现实中“种星星的人”。

正在热映的电影《人生大事》,再度将殡葬师这一职业推向了公众视野。区别于剧中人物从事的一条龙白事服务,在上海,殡葬师是一个笼统的职业概念,其中包含了入殓师、殡葬司仪以及遗体接运员等细分工种。荣获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的上海市龙华殡仪馆车队,在业内被誉为“阳光车队”,他们24小时服务,昼夜不停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年承担着2万4千件接送任务,为逝者们送好最后一程。

(陈琅)

规范严谨一丝不苟

遗体接运员,虽然小众又略显隐秘,但在这个需要力量与胆识的职业中,其实从来不断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加入。接受记者采访的85后陈琅就是车队的青年代表。

和电影中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有些形似,瘦瘦高高的陈琅恰也留着圆寸头,十年前从邮政业跨界入了殡葬业。他告诉记者,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开始肯定是害怕的,但只用了一个礼拜就适应了,“可能我的胆子比较大吧。”

在龙华殡仪馆的细分岗位中,车队接运员是一线中最一线的工种。逝者的家中、养老院以及医院,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除此之外,在一些突发事故的现场,除了警察、法医等外,也不乏有遗体接运员的身影。

逝者为大,接运工作有着规范而严谨的一系列流程,为了防堵可能的一切纰漏,工作人员要慎之又慎。陈琅向记者介绍,每回出车前,对车辆做好安全检查、卫生保洁,备齐必要的物品。接运过程中,对于遗体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在装袋封闭前,还要进行初步的检查,“检查身体部位是否有明显的损伤等。”

《人生大事》的导演很想在电影中表达中国人死亡观里的浪漫情愫。陈琅回应说,作为一项为逝者生者的服务,车队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程序性的工作之外体现仪式感,透着温暖的人情味。面对情绪极度痛苦的家属,接运员要与之共情,予以安慰和体恤。每次开车前,接运员还会带着家属一起向遗体三鞠躬。不少家属提出在前往殡仪馆前,能再陪着逝者“回一次家”。只要情况允许,车队都会满足家属的请求,不计路程地提供“让爱回家”服务。

(宋振巍)

暖心服务赢得认可

疫情期间,相较于其他部门而言,车队是龙华殡仪馆内最忙碌的部门。

车队组长宋振巍和四十余位队员实打实地驻馆两个多月。他说,自己从业二十余载,经历了职业中许多的五味杂陈,但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这次疫情中的接运工作。

“我们每个人穿着两件防护服、三副手套,戴着N95口罩、面屏出车,一开始很不适应的。” 宋振巍说,反而在过去工作量占比最大的开车和扛抬都不是事了,“心理的压力很大,不能有一点闪失,如果工作的疏漏导致殡仪馆涉阳,后果不敢设想。”

阳光车队24小时提供服务,昼夜不停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在特殊时期,为一位位逝者送好人生最后一程。车队的服务赢得了不少家属的肯定。在一封感谢信中家属这样写道:“你们员工不辞辛苦、不畏病毒,在凌晨3点多赶到家中,为母亲进行认真仔细地消毒,将她从窄陡的楼梯运送下来……我们全家深受感动……感谢你们在我们身心悲痛的时候,带来温暖和关爱!”

创新研发提升效率

一部电影的热映,令殡葬从业者再一次“被看见”。但其实,作为社会化职业中的一项必要工种,他们早已不是什么人们刻板印象里的冷门或边缘。“其实我们的岗位蛮有吸引力的,想来应聘的人还不少呢。”车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会开车、身强体壮是主要的岗位要求。面试中还有一项实操环节,亲历之后有人会望而却步,但也有不少人就像陈琅、宋振巍那样,一干就成了终身的职业。

由于接运是项体力活,车队历史上的女职工屈指可数,最近的一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十余年后现已退休。常年扛抬,队员们大多患有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职业病。为了减轻他们在接运过程中上下楼和长距离搬运的劳动强度,2021年,车队与专业生产殡仪用品公司合作,研发出一种楼梯、电梯两用的搬运车。经过多次调试后,已能基本符合当前要求,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接运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为家属提供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

工作中了见惯生死,车队的队员们比普通人更有一种“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驻馆的两个多月里,只要不出车,酷爱跑步的陈琅就绕着馆内的室外场地一天拿下一个“半马”、一个“全马”,累积跑了四百余公里。他笑言:生命不息,就要奔跑不止。

《人生大事》中从一个孩童的视角,将殡葬师职业解读为“种星星的人”。“生命教育很需要从娃娃抓起。”老一代殡葬人宋振巍也期待着能看看这部讲述自己职业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