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买孩子的家庭,两篇文章多处雷同,可耻!可笑

我买了个男孩。

二十多年了。

我们一家都待他很好。

培养他读了大学。

他两个姐姐还出钱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

和一辆二手车。

我们一家都是好人。

看完这几段话,你会不会骂我?

肯定很多会。

因为这是犯罪。

待他再好,也改变不了犯罪这个前提。

改变不了他的亲生父母所受的无尽痛苦。

但,有两个记者,不会。

他们分别来自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深度报道上游深速度。

他们共同的基调是,这家人,从父母到姐姐,真的都对孩子特别好,简直让人感动。呵护,疼爱有加,都出现在文章里。

(今日头条截图)

如果说这种观点,毫不顾念亲生父母的感受,毫不顾及法律的尊严,已经很可耻了——当然,这是我的观点而已,你们,大可不这样看,可以沉浸在这些文章制造出来的廉价感动里——那么,更可笑的是,两篇文章,竟然如此相似,以致于我认为,记者们是不是凑一块,边喝咖啡边聊边写边互相借鉴啊。

极目新闻的标题:

探访《失孤》原型郭新振家庭:养父母有两个女儿想要儿子,村里人知道孩子是抱来的

上游深速度的标题:

郭新振被拐这24年:农村养父母和两姐姐呵护其长大成教师,还出资在城里买房买车

极文,昨晚20:24发布在今日头条。

上文,20:26。

极文:

这是一栋几层楼的民房,院墙外爬满了南瓜、丝瓜等绿植,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民房大门两侧,贴有一副“家兴人兴万事兴,福旺财旺运气旺”,横批为“富贵平安”的对联……还装有一个订鲜牛奶的投递箱。

上文:

围墙上爬满绿油油的南瓜藤和丝瓜藤,大门上贴着对联:家兴人兴万事兴,福旺财旺运气旺……门旁水泥柱上装有一个奶箱。

极文:

郭新振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大家都看在眼里,农村人订奶的不多,“就是当亲生的养。”

上文:

邻居说,农村人订奶的不多,但养父母给郭新振订了……郭新振的大伯和邻居说,养父母是把郭新振当成亲生小儿养。

极文:

村民黄军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郭新振的养父是一名勤劳的工人,养母则是持家好手,有时干完了农活,还会去村庄附近工厂打零工。夫妻俩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上文:

据了解,这栋楼房的男主人是一名勤恳的工人,女主人是持家好手,农闲时还会去村庄附近工厂打零工。夫妻俩含辛茹苦,拉扯着两个女儿长大。

极文:

郭新振两个姐姐长大后,经济条件相对不错,从慈母手中接下了照顾郭新振的接力棒,他们资助郭新振置办了一套新房,汽车则是一辆二手车。

上文:

郭新振念大学时,养父母已老了。两位姐姐接过接力棒,资助着弟弟。不久前,养父母和姐姐共同出资,在林州市区给郭新振买了一套商品房和一辆二手轿车。

极文:

一名和郭新振养父母家相熟的人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们一家人想要静一静,计划一下未来,不想生活被外界打扰。在此之前,郭刚堂也曾说过,不想儿子的生活受到打扰。

上文:

一名与郭新振的大姐熟悉的男子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这家五口人想静静,计划下未来,不想生活被打扰。此前,郭刚堂受访时也说,不想儿子生活受到打扰。

极文:

一边是血肉至亲,一边是多年的养育之恩,对于郭新振来说,两边都是毫无保留的爱与关怀。

郭新振大伯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希望两家人能当作是亲属常来常往,如果郭刚堂夫妻到林州,他们会报以最大的热情接待他们。

上文:

矛盾的,还有郭新振,这边是养育之恩,那边是血肉亲情,两边都是满满的爱。

郭新振在林州的大伯希望,两家人当成亲戚常来往,郭新振工作时住林州,放假了常去聊城。

(今日头条截图)

俗话说,新闻就怕对比着看。

有时是同一家媒体,不长时间内,搞出不同的说法,还觉得自己横竖有理。

有时是不同的媒体,却写出类似的文章。

大概,现场的情况确实是,一人在说,好多记者同时做笔记,并且基本引用被采访者的原话吧。

但,相似度这么高,总觉得怪怪的。

不知大伙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