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丁俊晖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一连三条发帖,把自己推上了热搜。
有网友怀疑,他因比赛中的不满才有此言行。
熟悉关注丁俊晖的网友都清楚,丁俊晖很少在社交平台发表过激言论,更别说情绪外露的一连三条。
但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要十分注意。能发这样的言论,可见他当时的情绪已经非常激动了。
像丁俊晖这样在某一刻突然情绪爆发,跑到社交平台表达愤怒的名人也不在少数。
是什么左右了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突然情绪失控呢?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情绪反应其实是一种动物性习惯。
当人在听到不和谐的言语或遇到危险时就会条件反射,做出过激言行。
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说:“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己情绪、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可见,情绪的控制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作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流派的著名心理专家,在情绪研究和治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01 +
你的情绪,在被谁左右
一位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最近因为情绪上头上了新闻。
原因是小朋友在幼儿园被另一名小朋友打伤,双方家长被叫到幼儿园对此事进行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这位小朋友爸爸突然发狂一样冲上去,一拳将小朋友打倒。
那名小朋友的爷爷见状,也加入战局,冲上来撕扯,却被推倒导致骨折。
事后,这位爸爸冷静下来说:“我没想打人,但我没控制住。”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情绪究竟被谁控制,究竟为何失控。
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发生过太多次了。
一个情绪不受自己控制的人,实在是可怕。
那么为何我们的情绪总是不受控制,被某件事刺激,被其他人轻易左右,轻易做出过激反应?
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中,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看法。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例如:两个人在街上偶然碰见了一位同事,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觉得:“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因此并没有放在心上。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想着:“是不是之前得罪他了,他故意不理我了,下周在办公室见面会很尴尬吧。以后工作他会找我茬吧。”由此惴惴不安,心生烦闷。
由此可见,左右情绪的根本,是偏激的看法,是你自己在影响你自己。
+ 02 +
你的情绪边界感,在被谁影响
一个人的情绪边界感,决定了他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可控。
大部分人情绪崩溃的原因,都是情绪边界太模糊。
从小成长的环境,和家人的互动模式,经历的家庭教育,被情绪记忆影响,都会造成没有情绪边界。
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失望和不信任,也会造成情绪边界模糊。
有一次,同事S去参加聚会。他到的比较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微笑,跟他热情地打招呼。
气氛热烈,S也很快加入大家的聊天,很开心。
这时,一位和S不太熟的人来了,沉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
S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但是他冷冷地别过脸,并没有理S。
S回到自己的座位,觉得很难堪,学生时代被同学排挤的阴影又涌上心头。
接下来的宴会一直到结束,S都觉得如坐针毡十分沮丧,也没了一开始的兴致。
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位没理他的人其实不认识S,没理他也是因为对方有些社交恐惧,不知该如何与陌生人相处。
S的情绪边界就很薄弱,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和事物的变化所影响。
情绪边界就像是小时候我们在课桌上划的三八线,只有清晰明了,才能被自己掌控。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说:“如果学不会忘记,人生便无法再继续。”
真正成熟的人,是卸掉不属于自己的情绪责任,尊重自己的情绪责任。
+ 03 +
通过这几个步骤,掌控自己的情绪
a:接受自己的情绪
无论在什么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接受自己的情绪,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美国心理学家Pennebaker做过一个痛苦接纳实验。
他邀请50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组25人。让这些学生每天用30分钟做记录。
第一组需要写“与痛苦心境经历相关”的文字,另一组则随便写些流水账,坚持写4天。
六个月后,Pennebaker发现第一组学生,细胞免疫功能更强,身心状态也更好。
他还对63位失业工人做了同样的研究,结果类似,那些书写痛苦情绪的人,收获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
越是排斥抵抗,越是容易造成困扰。越是接纳情绪,越能和情绪和平共处。
与其拼命对抗情绪,不如选择接纳。
b:反思自己情绪失控的模式
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反思去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埃利斯提出,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情绪状况,反过来倒推自己的情绪根源。
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到底为什么会失控?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崩溃?
在情绪失控之前,我在想些什么?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失眠、消极、抵触情绪的?
如果不这样想,我还能做些什么?
面对这些问题,可以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挑战非理性思考方式
灾难化思维
埃利斯提出,人们情绪之所以受到影响,是因为有许多惯性思维。
“我做不好怎么办?”
“万一不行怎么办?”
“好担心啊,是不是不行啊!”
这些消极的灾难性的想法,会让人陷入无比恐慌的情绪中。
在一本心理学书籍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男士驾车和母亲出行,在拐弯时没控制好车速,不小心撞上了安全护栏。
但好在安全气囊弹出,男士和母亲都没有受伤。
不过母亲受不了了,她担忧的念头一出便停不下来。
一直在想象自己的儿子如果没带安全带、没弹出气囊会出现多大的危险,是不是就会从挡风玻璃飞出去,或者浑身是血的躺进医院。
恐怖的情绪席卷全身,母亲无法做任何其他事情,总是为儿子担忧。
灾难化思维,会将简单的事情恐怖化,在思维里无限地放大恐怖情绪。
最终会导致自己心情沮丧,情绪崩溃,满是挫败感。
绝对化思维
在一些人的思维里,会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
这些目标给他们带来方向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
“我应该做得更好!”
“我应该成为那样的精英!”
“我应该挣到大钱才对!”
这些绝对化思维的想法,会让人处在巨大的压力中。
在自己的设定中,这些在别人看来十分困难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都成了绝对的目标。
所以背负着巨大压力的人,无法排解掉这样的情绪。
合理化思维
合理化思维,便是把什么问题都怪在别人身上,为自己的失败找合理的借口。
“如果不是你,事情就不会这样。”
“如果你早叫醒我,我就不会迟到了。”
“如果你早点给我打电话,我就不会错过了。”
如果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处理问题,那么你将永远没有改变。
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不敢直面问题的软弱。
d:找到替代非理性方式的思维模式
面对那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埃利斯给出了一种更好的思维方式:
人无完人,无论何时,我们也许都有一个PlanB可以选择。
如果希望上司能更欣赏你,就积极地去沟通,去了解他的想法,去证明,去做一些事情,让他看到你的优点。
如果当前处在绝境中,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没有起色,那也可以有暂时离开或者暂时放弃的选项。
而不必使用灾难化、绝对化、合理化的思维。
这么做时,并不是在欺骗自己“事情会更好,明天会更好”,而是在积极地行动之后,事情会有新的发展。
面对难以控制的情绪,既要积极地行动,但也不要太过执着。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成年人最该培养哪些能力?”
有个高赞回答是:“情绪控制能力。”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纷纷扰扰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在面对情绪时,要去接纳,去反思,去行动,去改善。
要不断地寻找情绪的根源,不断地练习控制情绪。
通过践行埃利斯提出的方法,告别在不良的情绪里挣扎,改变对待情绪的方式。
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情绪的影响,成为真正自由成熟的人。
作者简介:小贝&恋小暖,恋小暖写作营学员,心理咨询师,终身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