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元年,正在与吐蕃作战的郭子仪,忽然听到自己父亲坟墓被人挖掘的消息。
挖人祖坟,这是多大的侮辱!这仇不共戴天!
自己在前方拼死保卫国家,却有人在后方挖自己祖坟,这事儿搁谁不寒心、不暴跳如雷!
事情是谁干的,郭子仪心里有数。
当朝大宦官鱼朝恩,权倾朝野,就怕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威胁到他的地位,已经屡屡放冷箭,只没想到这次玩得这么大。
彼时郭子仪手握重兵,一旦被激怒而泄愤叛乱,鱼朝恩就有机会扳倒他。
这件事连皇帝唐代宗都暗地里捏了一把汗。
然而权衡再三,郭子仪决定忍了。
他知道,自己已经立了很多站功,在将士们中间威望又很高,唐代宗心里多少也对他有所疑忌。
鱼朝恩几次诬陷自己,虽然皇帝没有明确表示相信,但听得多了心里未必不会留下疑影。
这次鱼朝恩扔了个大炸弹,皇帝也在等待自己的反应,看自己会不会趁机作乱。
如果愤怒之下拥兵起义,无疑给了鱼朝恩一个制裁自己的机会,皇帝也会站在对立面。
另外,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国家刚刚喘口气,社会都还没从战火中平息过来。
要是在这时不顾一切打起来,对长安城的百姓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且,鱼朝恩挖自己祖坟是私人恩怨,用国家兵力来报私仇,也不是正义之举。
莫若先压住怒火,忍得一时。
既能明哲保身,让小人放下戒备,不把自己当成主要目标;
又能向皇帝和朝廷表明心迹,为自己和家人换来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
回到长安,在朝堂之上,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郭子仪不但没有发怒,反而流着眼泪真诚地说道:
“我长期在外带兵打仗,有时候士兵也会在无意中损坏百姓的坟墓。这次我父亲也遇到这样的事,可能是上天给我的惩罚吧!不要怪罪他人了。”
听了他的话,唐代宗暗暗松了一口气。
鱼朝恩感觉自己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简直有点儿荒唐可笑。对方连挖祖坟都能忍,还有什么事能刺激到他?
自此,这个千古罕见的小人再也没有给郭子仪使过绊子。
郭子仪的忍,不是任人欺凌的软弱,也不是不敢面对的懦弱,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睿智选择,是顾全大局的明智策略,是理智战胜脾气的强大力量。
发泄一时的怒气报仇固然痛快,却可能将自己和全家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地;
莫若气量大一些,眼光远一些,不与小人争短长,不在一时的愤恨上多纠结。
像鱼朝恩这样的小人,本就是皇帝用来制约诸方势力的棋子,用不着报仇,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不成熟的时机,无需浪费已方人力物力去阻击。
郭子仪的“忍”字诀,一直用到了80岁。
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皇帝始终无法释怀,就担心他哪一天夺权造反。
为了让皇帝去疑己之心,他的生活到处践行着一个“忍”字:
“忍”住对兵权的追求,每次打了胜仗一回朝就交出兵权,绝不拖泥带水;
“忍”住对地位的追求,对唐代宗的官禄爵位封赏一再推辞,毫不留恋;
“忍”住对名誉的追求,皇帝赏赐的美女、珠宝,同事赠送的锦缎通通来者不拒,打造贪财好色的人设,只求他人放下戒备之心。
郭子仪的“忍”,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
《旧唐书郭子仪传》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他的忍耐,熬走了鱼朝恩,熬走了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四世皇帝,直到85岁的时候才因病去世,得以善终。
继位的唐德宗尊他为太尉,赐号“尚父”,并罢朝五日,将它安葬在肃宗墓旁。
看似吃亏的忍耐,却让他成为最后的获利人。
忍耐是一种韬光养晦,磨练自己、积蓄力量,让内心更强大;
忍耐是一种涵养,别人偶尔的冒犯无需介怀,豁达带来的宁静才是心之所向;
忍耐是一种格局,不计较眼前得失,才能把人生推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学会忍耐,我们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