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祁连山生态的融媒体图书——《祁连山国家公园》日前正式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依据甘肃省委宣传部出品的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脚本改编拓展而成。作为甘肃省内首部纯野生动物的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讲述的是以雪豹、黑颈鹤、野牦牛和白唇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代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故事,2021年9月29日、30日于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后又多次于央视纪录片频道重播,并制作国际英文版推广到全球。



融媒体图书《祁连山国家公园》不同于传统纸质图书,其打破了常规纸质书的形式,是一本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于一体的读物,比如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央视的链接。该书既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纪录片上、下两集的内容,又拓展、增加了摄制组多年来进山驻点拍摄的大量视频、图片素材。全书分为13个篇章,从冰川到湿地,从鸟类到兽类……多角度、多方位呈现了祁连山完整的生态系统,彰显了祁连山生态屏障的地位。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
精彩书摘
后记·饮马南山
王鹏
侠客饮马南山,是我向往已久的生活方式。
祁连山也被称作南山。
第一次触摸祁连山,是在2013年去拍一部关于冰川消融的短纪录片,天寒地冻的老虎沟冰川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13年10月23日,从冰川下来之后,又去了已经沉寂的湿地。枯草掩映中,只剩下两只黑颈鹤,很谨慎,扇扇翅膀离开了。它们是湿地最后的停留者,很快就南飞过冬了。
在盐池湾保护站站长达布什力特的向导下,我们从海拔3300米的湿地驱车去了4700米的更高处。风要撕破人脸,野牦牛也躲在了高山的凹处避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在队伍最后面,但是内心深处,却无比兴奋——一个野生动物王国与我不再遥远。
前面的人已经翻过了山,四周目力所及,只有我一个人,耳旁除了风声就是我的喘息声。我还想着他们告诉我的一个消息:盐池湾一条沟里布置的红外线照相机,拍到了几张雪豹的照片。
2013年,雪豹这个物种默默无闻,极少有人去关注,和今天不一样,现在是个大明星。
这个消息让我震惊:根据当时国外野生动物专家的推断,中国的雪豹已经灭绝了。祁连山北部的盐池湾拍到了雪豹的照片,这是不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把雪豹拍成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野生动物之美,同时也实现我个人的人生价值。
当时的我刚离开广东的报社不久,在国内一线的媒体当了十年的调查记者,对接下来的人生规划还处于摸索状态,依旧想着找一个机会撇开碌碌无为,能够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外野生动物摄影师将能否成功拍到一次野外雪豹当作世界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标准之一。雪豹纪录片,可想而知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掐指数来,我和团队拍摄雪豹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个年头。这十年的时间已经证实,它比我们最艰难的预计还要艰难。面对雪豹,国外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同行同样也在苦苦寻求突破的机会。有时候我们聊聊,还是一个字——难。
也正因为难,才是我们的机会,我一直这么认为。
2014年初,我们正式开始了漫长的高原野生动物拍摄旅程。一直到今天,这个旅程仍在持续中。也许,会持续到2040年,如果可以的话。
2017年,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制作《祁连山以雪豹为主的野生动物多样性汇报片》。当时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还叫作“祁连山雪豹国家公园”,后来才改了名字。这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前期项目之一,也是我们为祁连山所做的第一个成片。
2018年,受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的委托,制作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第一、二集。这部纪录片是我们之前八年素材的集合展现。2021年9月29日、30日,该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可以用好评如潮来形容播出后的反馈。
祁连山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更赋予了祁连山“一带一路”生态屏障的重任。实际上,祁连山还是世界野生动物多样性最典型地区之一。野生动物是山水的精灵,生态环境的灵魂。只有生态环境向好,祁连山才是野生动物永远的乐园。
(王鹏,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