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检察
心若有光 何惧路长
十年之前,怀揣着好奇和胆怯,我拥有了“检察官”的身份;十年之后,满怀着热爱和坚定,仰仗“检察官”,我成长了起来。
师傅领进门
专业是中文、对检察院一无所知,报到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串笑声,一身红裙的闫斌丽科长出现在了我的视野,瞬间被她爽朗的个性吸引。十年之后,我感恩工作生涯中的第一次相遇,此后岁月,榜样的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被闫科长带去了公诉科,我就再也没离开过这里,十年以来四楼西成了我固定的工作地点。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我由一名说话就脸红、上台就哆嗦,对于案件的分析理解、恰当处置“不知如何”的职场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可以“让人放心”的检察官。
工作之初,闫科长事无巨细的授我以“渔”,带我去提审,让我在旁边看着、听着、按照“教学内容”在自带的本子上记录。而她,一边讯问、一边记录,行云流水、逻辑缜密。目瞪口呆的我,反应过来之后,脑子才逐渐的归位,思路跟着明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后来,通过实践出真知,我也练就了如此本领。但闫科长始终在我身边“磨砺”着我,既要帮我拉回神游天外的想法,还要帮我整理脑中千头万绪的思路,就这样,被夸有悟性的我逐渐有了可以“渔”的资格。
进院的第三年,我取得了司法考试的A证,第五年荣获全市侦监业务竞赛标兵,第七年荣获全市未检业务竞赛标兵,第七年、第八年和第九年荣获全市、全省优秀公诉人,第十年荣获全省十佳公诉人称号。细数过来,没有辜负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没有辜负曾经摸爬滚打的自己。
回头再看,“检察官”这个身份于我而言,已不仅仅只是一种工作,更是我成长的经历、阅历和磨砺,让我能够自信从容地行走在人生天地间。
明灯指引前行
十年间,犹记得,有几盏明灯,温暖人心。
有一盏灯闪亮在备战省、市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时。
公诉人业务竞赛是体力、脑力、素能的全方位考验。作为最了解徒弟们优势的师傅们,闫科长、王书杰科长白天承担起科室的工作,晚上舍小家为集体,留下来 “一对一”夯实徒弟们的素能。师兄、师姐不负众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大家的骄傲。
这期间,闫科长的丈夫总开玩笑地说:“媳妇再不回家,我可就要报警了。”有了一代人的奉献,就有下一代人的传承,如今凡是外出应战的选手,都无所畏惧,因为大家知道这个集体就是坚强的后盾。
有一盏灯闪耀在申报全国优秀公诉团队的材料时。很荣幸,我们的集体被选中申报全国优秀公诉团队。当时,时间短、任务重,闫科长带着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查找了十年的档案,夜以继日的整合资料。夜半时分趴桌子上睡醒的我,抬头看见闫科长仍在校正材料,一部分一部分的细查细究。
当时还在我们院交流的西藏多吉同志目睹了整个过程,他惊叹我们的工作效率,更是被闫科长对检察工作的热爱所折服。后来,我们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公诉团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一份身体力行的热爱成为了后来我们每一位公诉人的指明灯。
有一盏灯是一封大学入学通知书闪耀的光芒。这封入学通知书的主人是一位小女孩,她跟闫科长相识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下乡活动中。了解到女孩困难的家庭情况后,闫科长私底下对她进行资助,鼓励她好好学习、让知识帮助她走出山沟。几年过去,小女孩学有所成,入学通知书、感谢信和两只鸡就送到了办公室。鸡最终被女孩带回去了,而感谢信被闫科长塞进了抽屉。无意中得知了此事,让我更加从前辈身上感受到了奉献的力量。
点滴温暖,最抚人心。检察官本就是一种职业,而其中身体力行的人们赋予了这个职业更多的涵义,这些人的一言一行让这份职业更加的闪耀、更加的崇高。
做好点滴事
年初,我回访了作出不起诉的5名涉案未成年人和他们的父母。孩子们轻快、上扬的语气,让我情不自禁跟着欢喜。想当初,第一次见面,犯错的孩子们情绪低落、将头埋在了衣服里,他们的父母更是愁容满面。
如今,一位孩子的父亲无比自豪地告诉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后勤奋努力,正在准备高考,为心中的理想大学而奋斗。另一个孩子的母亲无比开心地告诉我,他家孩子转正了,现在工厂的效益不错,学的技术很吃香,娃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
那一刻我觉得,虽然涉未成年人的案件办起来“冗长繁琐”,但是给与承办人的成就感却无比强烈,这项工作做得值,有意义。未检检察官做的更多的工作就是在追根溯源、挽救教育,为涉罪的未成年人找寻一条合适的出路。虽然不一定都会有成效,但我们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见过彩虹,所以我们相信如果能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下一个彩虹必将再次出现。
十年从检,历历在目。从成为一名检察官到作为一名检察官,这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已与我惺惺相连。对于未来,我始终坚信心若有光,又何惧山高路长!
策划: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新闻宣传处
作者:撒晓宁(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