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民主中路131号的新浦饭店,是民国初年的欧式老建筑,二层楼房围着中间的院子,长约27米,宽约26米,有56个房间。
这座中西合璧民国建筑院内为中式木质回廊,古色古香,而外立面又为西欧孟莎式的屋顶。屋面斜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面积大,坡面较缓,下部坡面陡,面积小,这是法国17世纪的独特屋顶形式。法国冬季雪多,为减少屋顶的压力,房顶设计成陡坡形式。
原在陡的屋面处曾开有“老虎窗”,以增加采光,随着房屋改建“老虎窗”现已不见。“老虎窗”,是英语roof的释音,本指“屋顶端”,上海人发音即是“老虎”,系外来语。“老虎窗”是在屋面开洞,两边砌墙,窗面垂直,上置瓦面。十八世纪随着英法人来华增多,在十里洋场出现不少这种欧式的建筑。上海人称“老虎窗”。
民国初年新浦临河面海,镇内盐河、前河、后河汇入临洪河,宽阔的临洪河口可进大船,新浦成为鲁南苏北粮食土产集散之地,因而贸易渐盛,吸引山东及本地商人在此聚集。
附近几个县的三麦 、黄豆、豆饼、豆油、花生、玉米以及淮盐,由临洪口出海运往青岛;经盐河进淮河入大运河,运往苏南、上海、浙江和安徽,从各地换取工业品及茶、糖和药材等物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临洪口以胶海关海州分关名义自行宣布对外开放,促进了新浦商贸港地位形成,新浦商行货栈林立,商务渐盛。
在这种情形下,商人李子彬投资约8万元,雇佣朱相平任经理,开设裕兴恒商行,从事粮食进出口生意。
随着后河口码头东移至大浦,1926年陇海铁路延长至大浦,1928年自大浦往来青岛船只226艘,货物吞吐量16078吨,两年后吞吐量增至41845吨,货船跃增至315艘。大浦港贸易大增,带动新浦粮食贸易,也是裕兴恒商行发展时期。
1932年大浦港淤塞,千吨货船不能进港,陇海铁路局在老窑建港,大浦的衰落,影响着新浦的粮油生意。
早在1925年7月陇海铁路通达新浦,外地商人来往较多,旅馆业兴旺,时新浦已有东亚旅社、东方旅社及中央旅社,每逢火车到达,旅馆拉客者蜂拥而至,火车站上好不热闹。
白宝山手下营长,河南籍的雷鹤亭看到商机,在民主路东首建造陇海公寓,因优质的服务闻名于苏北鲁南,并列为当时新浦最好的旅馆。
陇海公寓开发的成功,对李子彬触动很大,1930年李子彬将裕兴恒商行改建为旅馆,自任经理,因位于原陇西巷西首取名陇西旅社。
是先有陇西巷还是先有陇西旅社?历史消失已不得而知,从时间上看,陇海公寓在先,陇西旅社在后又位其西,取名陇西。由于离火车站较近,这座欧式建筑,木质走廊,天井通透,闹中取静的陇西旅社,成为军政要员、外地客商下榻的地方,生意兴隆。
1939年3月4日新浦沦陷。日军占领新浦,海属地区的日军指挥机关中村旅团部,设于老大街新闻巷东,现钟楼西侧;负责后勤供给的北支派遣军第七兵站后勤部安在市化路,现东方大厦一带;
伪东海县公署,也自海州迁入老大街的新浦天后宫(现为华山骨科医院),同时进驻汪伪保安总部;日本宪兵队,队长石松将队部设在老大街公大商店。
不久在现市级机关幼儿园处,建筑起日式榻榻米房屋,设立所谓的日本驻海州领事分馆。随后日本第十七师团、伪暂编陆军三十六师开进新浦,其师团部机关相继都置于老大街上,不久陇西旅社也被日军占用。
新浦解放之初,陇西旅社为新海连特区公安总局办公场所,后一直为新海连市、连云港市公安局驻地,民主路一条街改造后为新浦饭店。
海州区政府为提升民主路民国一条街文化档次,鼓励商家增设沿街老字号名店,位于东首的“新浦味芳楼”开业,在传统的淮扬骨头汤馄饨的基础上,增加各色小吃品种,小酒馆的经营方式吸引新老顾客前往,生意爆棚。
近闻海州区政府又投巨资,对原陇西旅社的新浦饭店进行装修升级,打造民国老街餐饮、住宿精品酒店。不久一座中西风格装璜,精品地方名食,舒适休闲住宿的新酒店将出现在老街,新的新浦饭店,不仅为客人提供餐饮住宿服务,还为游客展示民主路历史文化,弘扬海州人文精萃。穿越昔日时光,乐享地方特色,这里将是民主路一处新的打卡地方。
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欢迎分享,谢绝转载。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