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马金瑜在微博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发布了一篇文章《鲸落|复生》,是自己一年多来,对生活的一个交代。
她说,过去的生活中,自己也有错的地方,爱情可能不是人生的全部。
曾经,她为爱情奋不顾身,嫁给藏区小伙,一时被传为佳话。
结果,陷入爱情童话的她如同飞蛾扑火,落得自取灭亡。
2016年,她在央视的一期节目中,说自己不会离开青海,因为那里有她热爱的人和事。
可最终,她食言了,2018年,她带着三个孩子逃离青海。
2021年,她写了一篇《另一个“拉姆”》的文章,谈到丈夫家暴、出轨的事情。
文章一出,迅速上了热搜,同时,她遭到前所未有的网暴和海啸般的攻击。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她得了严重抑郁症,活得如同行尸走肉,几乎丧命。
幸好,她被许多有爱的双手拖住,最终留在人间。
如今,她带着孩子们在蒙古草原生活, 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开始新生活。
一个人的重生,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最终会让人比以前更理性更坚强。
可以说,马金瑜的爱情,以美好开始,婚后却过成一地鸡毛,最终在沸沸扬扬的喧闹中,落魄收场。
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遇见错误的人,就是一种错爱。
错爱不是爱,这种相爱是灾难。
(马金瑜和扎西)
相识47天闪婚
关于马金瑜和丈夫扎西的爱情故事,网络上有太多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大都市的名记者,上海大学的高材生,她对爱情冲动的态度。
她和扎西仅仅相识47天就闪婚,这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要知道,马金瑜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知名媒体做过记者,还获得过亚洲新闻奖等大奖。
而扎西是青藏高原的养蜂人,在山野里采集蜂蜜是他生活的全部。
两个本是两条命运平行线的陌生人,却意外产生爱情的交集。
2010年7月,马金瑜到到青海贵德县采访蜂农,认识了扎西。
彼时,马金瑜32岁,扎西29岁,比她小3岁。
两人一见面,扎西脸红了。
他甚至到菩萨那里祈祷,这可能就是我未来的媳妇,希望菩萨保佑她一路平安。
后来,马金瑜离开青海,扎西对她日思夜想。
一天,他喝了酒,鼓起勇气向马金瑜打电话表白。
电话里,扎西哭了,她也哭了,毫不犹豫接受了扎西的表白。
9月8日,她回青海和扎西登记结婚。
是不是很魔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居然真的发生了。
扎西村里的人,根本不相信这事,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人说马金瑜的脑袋有毛病;
有人说扎西有魅力,把马金瑜勾引了;
有人说马金瑜是富婆,扎西贪钱……
马金瑜的一个干姐姐, 深夜给她打电话,竟然难过得失声痛哭:
你就这样嫁人了,那么落后的地方,你这辈子被自己毁了。
2011年2月,同事们才知道她结婚的消息,那时她参加年会,并且已经怀孕。
消息一出,迅速成了报社内部八卦的头条。
马金瑜的同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简直崩溃了。
另一位和马金瑜关系不错的同事,说同事们不看好她的婚姻,感到震惊。
之前有城市白领嫁给摩梭人的故事,但没想到这样的故事,居然发生在马金瑜身上。
一切震惊和反对,都显得苍白无力。事实摆在那里,谁也无法改变。
(马金瑜谈当地人的议论)
其实,有记者问过马金瑜,第一次见到扎西时,她的感觉是什么?
她回答不知道,这和她形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时,用的“稀里糊涂”这个词高度吻合。
一个当过14年记者的高知,嫁给从未出过门的半文盲蜂农,真的是稀里糊涂吗?
在她的潜意识里,有两个情结,促使她毫不犹豫做出这种选择。
一个是浪漫情结。
之前,她到玉树采访过,被那里的传统文化和古老习俗所震撼。
在她眼里,青海这片土地充满神秘和浪漫,令她向往。
二是善良情结。
她被扎西的善良真挚打动,他呵护蜂王,为它念经祈福的情景,让她认定他是个善良的人。
她曾称赞扎西,觉得他的心像泉水一样清净。
她表示,结婚后绝对不离婚,她要找一个善良的人。
善良,是马金瑜择偶的标准;浪漫,是马金瑜追求理想的标签。
她把自己的婚事告诉了同事,但很长时间却瞒着家人。
即便生了孩子,家人还不知道,她的母亲去世时,也没见过外孙们一面。
而丈夫扎西只见过马金瑜父亲两次,其他家人根本没见过,自然谈不上有什么感情。
他们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婚姻,能迎来童话式结局吗?
(记者问马金瑜对爱情的态度)
隐忍11年离婚
结婚后,马金瑜继续当记者,她预想的童话没有到来,她很快就后悔了。
2011年12月,扎西第一次离开青海,到北京找在那里工作的马金瑜。
他在北京呆了快两个月,总问一些让马金瑜哭笑不得的问题:
“早上为啥地铁上的人都在睡觉?”
“为啥没有一个人在笑?”
“为啥这里的肉这么难吃?水这么难喝?”
“为啥这里的天总是灰蒙蒙的?”
大儿子出生后,马金瑜两地奔波,每隔一两个月,她回青海,呆上一两天又赶回去上班。
儿子8个月时,她想抱他,结果他扭头拒绝,他不认识妈妈。
儿子11个月时,她到杭州采访,用背篓把他兜在胸前,惹得采访对象一阵心疼。
直到2012年春节,她也没有半点留在青海的心思。
文化和习俗的巨大差异,落后的医疗和交通条件,语言上的不通,让她产生巨大的悔意,心里暗骂自己:为什么要跑到这里?
此时,她当初留在青海的豪情壮志,早已荡然无存。
但她又不能离开,因为有了孩子就有了牵挂,再说扎西怕她跑,把结婚证藏起来了。
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恶化。
而之前发生的一件事,则把两人的关系推向深渊。
2011年9月的一天,马金瑜陪着扎西去西宁看病,还带着两个多月的大儿子。
结果回来的路上,出了车祸。
三人都受伤了,儿子最严重,在重症监护室呆了19天,人是抢救过来了,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儿子出车祸后,当地就有风言风语,说扎西不该娶马金瑜,不然就不会发生这事。
而扎西的暴躁脾气也随之显露出来,在医院时,他当着许多人的面,把东西砸在马金瑜脸上。
(扎西展示他养的蜜蜂)
从2012年开始,马金瑜尝试在网上卖扎西的蜂蜜和当地的土特产。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两人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争吵成了家常便饭,一言不合,两人就动手,马金瑜几次提出离婚。
2015年初,马金瑜鼓起勇气,向单位辞职,扎西知道后,两人又大吵起来。
在扎西看来,马金瑜上班,至少每月有固定的几千元收入,而他的蜂蜜收入不稳定。
随后,形势发生逆转。
原先,马金瑜处于上风,她是公家人,扎西是攀了高枝。
每次争吵打架,扎西都处于被动状态,让着马金瑜。
如今,两人都成了无工作的人,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扎西的父亲曾叮嘱他,要让着老婆,听老婆的话,她在外面工作,见过大世面。
而那一年夏天,父亲出车祸走了,扎西把父亲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
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抬头,开始家暴马金瑜,由原先善良真挚的暖男,变成凶神恶煞的家暴男。
为了不让别人笑话,说自己是弱者,马金瑜忍气吞声,一直不愿声张。
可随后发生的事情,成了压死她的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扎西出轨一名藏族女工,被马金瑜抓了个现行,她赶到宾馆,取证拍照,并录了音。
但事后扎西却百般抵赖,说自己没有出轨,并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法律责任。
在证据面前,他还罔顾事实,极力辩解,显得幼稚可笑。
随后,两人进行过一次谈话。
马金瑜说,离婚吧,这样熬下去没意思。
而扎西让马金瑜对这事保密,对外就说他们和好了。
事已至此,他还顾及着大男子的面子,苦苦硬撑。
不知道他出轨时,想过自己当初说过高攀马金瑜的话吗?
自己如此不珍惜两人的感情,又何必打肿脸充胖子呢?
他接受采访时,坚持说马金瑜没有提出离婚。
2017年8月2日,马金瑜在朋友圈写道:“我和扎西分居了,不久会办离婚手续。”
而扎西则在微博上发声,说自己照顾三个孩子不易,同时也思念马金瑜。
马金瑜对此否定,她说这只是他做样子,真实情况是他想挽回面子。
2018年7月,马金瑜带走三个孩子,离开扎西。
2021年,马金瑜的《另一个拉姆》一文火爆全网,成了两人离婚的催化剂。
看来,马金瑜是彻底下定决心,不再隐忍,要结束这段11年的婚姻。
(扎西否认家暴和出轨)
婚姻不是儿戏
马金瑜和扎西的事情,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有人指责马金瑜是恋爱脑,有人甚至说她和扎西结婚是有预谋的,是为了自己出名,谋取更多的利益。
对于后者的说法,我不敢苟同。
一个女人,一个有着一定名气和地位的女人,难道会为了所谓的名利, 通过下嫁给无钱无地位的农民获取?
退一万步讲,她大不了维持现状,也可以让自己活得潇洒幸福。
如果不是真爱,她何必如此自作自受呢?
马金瑜当初一时冲动,为了所谓的浪漫,心中的理想,选择和扎西结婚。
但少男少女们,婚姻不是儿戏。
你可以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在结婚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马金瑜曾说过,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答应扎西。
或许是她采访时被蜜蜂蛰了,扎西的呵护让她感动;或许是扎西那个电话表白让她心动……
但她贸然嫁给扎西的行为无疑有些冒失,她被爱情冲昏头。
即便全世界都反对,也拉不回坠入爱河的她。
当马金瑜被全网许多人谩骂、攻击时,那个曾经善良的扎西,也跟着搅局。
他躺在病床上,说自己真名叫谢德成,是汉族人,马金瑜出名就是靠他炒作。
他把一切脏水都泼到马金瑜身上,仿佛一瞬间,马金瑜成了万恶的罪人,而他是苦命的受害者。
他否认家暴、否认出轨、否认虐待孩子、否认自己做错的一切。
这样的男人,不好好珍惜天赐的幸福,不好好珍惜为他献出一切的身边人,反而在寒意袭来时,泼冷水,落井下石。
(扎西说马金瑜借他炒作)
随后,马金瑜拿出他出轨的录音证据,立即就打了他的脸。
她还公布了2018年在手机便签上写下的报警材料,材料里详细记录了谢德成家暴、出轨、虐待孩子的过程和见证人。
让马金瑜奋不顾身的爱情、充满向往的婚姻,竟变成毁掉她的噩梦。
这样的结局,许多不看好他们的人早就预料到了。
或许,马金瑜在婚后也有预感,只是不愿面对罢了。
有人总结,千百年来,无外乎国家大事、天下大事、生死大事、婚姻大事这些大事。
可有人不把婚姻当大事,而是当成儿戏。
什么样的人能嫁,什么样的人不能嫁,不好好考虑,结果结婚匆匆、离婚也匆匆,受到婚姻的惩罚。
爱情需要势均力敌,婚姻需要门当户对,绝不能当成一场儿戏。
草率作出结婚的决定,最终只能是遍体鳞伤和粉身碎骨的结局。
所以,婚姻还是要慢慢来,不要赶时间。
等了解彼此的一切再决定,否则,三观不合,感情培养不起来,再勉强也没用。
更重要的是,要在慢慢选择的过程中,看清人性的恶和善,才能在婚姻中自由转换。
在婚姻中,高估男人的人性,是一场灾难。
马金瑜曾写过一段文字:
“最崩溃的,来自心,来自信念的崩塌。而这一切,需要把心的一个一个碎片沾起来。
我相信人,相信人性,但人性的黑暗与邪恶,始终是我始料未及的。”
多么痛的领悟,放在她自己的婚姻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马金瑜的报警材料)
性格影响婚姻
马金瑜的婚姻,以轰轰烈烈的喜剧开始,以凄惨暗淡的悲剧结束。
婚姻里的两人,性格合得来非常重要。
而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和社会经历。
1978年,马金瑜出生在新疆,老家位于石河子的偏远地带。
作为家中长女,她还有两个弟弟,父亲靠种地、卖凉皮养活一家人。
小时候,她没少吃苦,因此,对苦早已习以为常。
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她都要捡棉花,即便天气再冷,土冻成硬壳,也要捡。
一方面,她急切地想逃离这种生活,另一方面,在过后又十分怀念这种生活。
可以说,吃苦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大学时,作为特困生,她勤工俭学,到宿舍楼打扫卫生。
她很感激父母,他们用尽全力供她读大学。
父亲的脾气不太好,也常打母亲,但两人没离婚,磕磕绊绊过了一辈子。
在报社工作时, 马金瑜的文笔出众,写人间冷暖,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圈内小有名气。
但生活中的她,绝不是纤纤女孩,做事急吼吼的,风里带火,加上她留着短发,皮肤有些黑,颇有假小子的味道。
有一年年会,同事带着3岁的女儿参加,马金瑜喜欢小孩,就逗她玩。
过了半天,小孩终于问了一句拷问灵魂的话,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同事们一阵爆笑,马金瑜连忙解释:我是女的,我是女的!
还有一次,她找到一个好选题,便兴冲冲直奔总编室,结果,用力过度,竟把门板推到了。
这样的环境和经历,塑造了她吃苦耐劳、大大咧咧,隐忍偏执、悲天悯人的性格,影响到她后来的婚姻。
(马金瑜和同事们)
她也自嘲自己是个愣头青,有点二百五和强势。
为了采访盲艺人,她喝了一个月青稞酒,喝到走路靠扶墙。
为了领结婚证,她和当地工作人员大吵一架。
这就能很好理解,她当初为什么不顾一切嫁给扎西,婚后强势碾压丈夫,给了他很大压力,以至于双方矛盾不断,最后升级闹得不可开交。
而扎西的家庭环境,更是悲惨,他从小丧母,是父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
小时候,小伙伴叫他“没娘娃”,这种屈辱的经历,让他变得自卑敏感。
13岁时,他就跟着父亲在草原上养蜂。
过惯了慢慢悠悠的生活,他有些懒散,节奏稍微快一点就不适应。
一方面,他不能容忍马金瑜的强势,这让他觉得没面子;另一方面,他又享受着马金瑜强势给他带来的红利。
他父亲在世时,努力在中间维系着两人的感情。
而父亲去世后,扎西便如脱缰之马,失去控制。
他受够了,需要释放心中的压抑和痛苦,让自己活得有尊严。
于是,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开始显现,不再忍让,不再屈从,两人的矛盾越演越烈。
说起来,两人都是没得到多少爱的苦命人。
当年,马金瑜给谢德成充了800元花费,成了他心里的“一丝甜”。
而谢德成向菩萨祈求,愿她一切顺利,也给了马金瑜“一丝甜”。
两个严重缺爱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然而,他们有相爱的初心,却没有相爱的能力,两个都缺爱的人,如何给对方爱呢?
而两人性格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加剧了婚姻的破裂。
马金瑜走后,谢德成又成了穷人。
而马金瑜自己,更是债台高筑、严重抑郁,差点死掉。
两个苦命人谁也不愿让步,互相残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下场悲惨。
(马金瑜接受记者采访)
改变才有出路
令人欣慰的是,马金瑜彻底醒悟了。
2021年6月,她在律师和好友的陪同下,到青海贵德县办理离婚手续。
她决心重新开始,做一个好妈妈,做一个坚强的人。
她永远忘不了,那些在她最无助时,站出来帮助自己的老同事和老朋友。
他们用血肉之躯组成人墙,替她遮挡无数冷箭,和她一起承受疼痛和恶意。
他们鼓励她,还是好好写文章,这才是她最擅长的。
他们叮嘱她,不要再应付世间的人和事,太复杂了。
一位曾经抑郁的媒体老师鼓励她,每天晒太阳、多运动、坚持吃药,不要放弃自己。
远方的一位姐姐告诉她,以后需要倾诉,不管夜里几点都行,但千万别再做傻事,不能伤害自己。
一位还没结清工资的女工对她说,小马,你要加油,眼下难几年,挺过去,孩子们长大了,你就是最幸福的阿妈。
于是,她重新开始写作,加入新的传媒公司,创作与草原电商产品相关的内容,这也是她喜欢的游牧文化。
她的内心悄然发生着变化,褪去曾经的意气风发和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安然和平静。
她和她生活的草原,遇到的人们,依然保持着那份牵绊和情分。
正是这份牵绊和情分,给她的胸膛注入力量,让她黯淡的眼睛有了光亮。
她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未完的事情,还清欠下的债务,尽到没有履行的义务……
(开始新生活的马金瑜)
12年前,马金瑜跟着壹基金的救灾车辆,前往玉树灾区。
一位福建的年轻志愿者,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返回途中去世;
香港志愿者老黄,返回抢救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后,在余震中牺牲……
命运常常跌宕起伏,世事总是无常难料。
在不经意间,她的青春不在,她所经历的人和事,再也回不来了。
唯有记下自己经历的一切,包括青春的冲动、犯下的错误、爱情的执念、理想路上的幼稚和天真、人生谷底的迷茫和挣扎……才能有所触动,做出改变,找到新的出路。
如今,她不再抱怨什么,放下许多事。
她曾梦见逝去的母亲托梦,告诉她在下一个路口等她。
她要好好活着,面带微笑生活,即便有一天生命终结,她也要保持微笑的样子!
她依然会走在理想主义的路上,拨云见雾,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认真生活,不断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她惊喜地发现,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学会叠衣服、收拾床铺、扫地、拖地等家务活,甚至还会帮她叠床单和毛毯。
有时,他们还会替昏睡的她盖被子,照顾瞬间变老的她。
她正和孩子门一起成长,她正走在一条新生的路上。
即便环境再恶劣,生活再困苦,也打不倒她了。
美好的生活,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泯灭。
她愿上天呵护真诚善良的人们,护佑勇敢热情的朋友。
她愿竭尽全力改变坍塌的形象,用余生把最美好的歌唱完。
(马金瑜和三个孩子)
作者:朱小鹿&心平气和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