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太武帝下诏处死他最亲密的战友,朝中第一汉臣司徒崔浩,并诛杀了他的三族。受其牵连被灭族的还有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汉人大族,北方汉人士族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崔浩被杀于太武帝亲征刘宋前三个月,在南征前夕的关键时刻,太武帝为什么处死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亲信?聪明绝顶的崔浩为何会落了个被灭族的凄惨下场呢?
这事儿要从崔浩接受的一项工作说起。
神䴥二年(429年),太武帝召集崔浩等文臣学士宣布开馆修史,以崔浩为修史负责人,此时距离北魏开国已经四十六年了。修史是我国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每个王朝不但要修本朝的国史,还要修前朝的史书,各种起居注、实录、国史,五花八门。
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部发迹于天寒地冻的大兴安岭,他们没有文字,平时全靠结绳记事。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殊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并不重视修史工作。
北魏建国后,由于道武帝拓跋珪处处学习借鉴汉文化,将修史这个中原王朝的优良传统也学了过去。早在北魏初年,道武帝就曾任命著作郎邓渊编写北魏的国史《代记》。
邓渊是名将之后,博览群书,对鲜卑拓跋部的旧事非常了解,道武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这才将修史的重任交给他。
邓渊在担任著作郎的十年间专心修史,他将鲜卑人口口相传的《代歌》进行整理扩写,计划写成一部系统全面的北魏国史。不过邓渊只编写了十卷,内容也非常简略,类似于大事记,只能算是史料汇编,离成书尚早。
邓渊后来因故被赐死,修史工作陷入了停滞,成了北魏第一烂尾工程。
道武帝死后,即位的明元帝忙于拨乱反正,征战四方,无暇顾及修史工作。一直到太武帝神䴥二年再次启动修史,钦点第一汉臣崔浩负责工作。崔浩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这可是留名青史的绝好机会,古往今来能领衔修史是文臣的最高荣誉,唐以后更是形成了由宰相领衔修史的惯例。
踌躇满志的崔浩很快便建起了修史团队,中书侍郎高允、散骑常侍张伟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他的弟弟崔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亨和黄辅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崔浩这次修史是在邓渊《代记》的基础上进行扩写,他和邓渊是多年的同事和好友,俩人关系很好,但崔浩并不满意邓渊的《代记》。崔浩认为邓渊的书过于简略,只记载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起居,而且也没有完善的体例,不像是一部史书,最多也就是史料汇编。
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史料汇编写成真正的史书,这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他发誓他要超越邓渊,写出一部能够流传后世的北魏国史。
经过十年的潜心撰写,崔浩的修史团队终于编成了一部三十卷的北魏国史,取名《国书》。书成之后崔浩非常得意,有点膨胀了。
不但他膨胀了,就连他的助手们也膨胀了。有两个下属就拍崔浩马屁,请求为崔浩树碑立传,歌颂他修史的丰功伟绩。他们突发奇想,提出将国史原文刻在石碑上公开展示,广泛宣传。
当时太武帝在外带兵征战,不在平城,只有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留台。崔浩向太子汇报了此事,太子也表示认可。
有了太子的认可,崔浩心里有谱了。一向以“张良”自居,聪明绝顶的崔浩这次终于走了一生中最臭的一步棋,他不但没有反对下属们的建议,反而大为赞赏。崔浩主动命人在东郊东三里修了一片碑林,规模宏大,据说耗费三百万人工劳力才建成。
碑林地处街区大道之中,非常醒目,吸引了众多百姓前去围观,非常高调张扬。
国史碑林在平城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几乎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崔浩听说后非常得意,陶醉在功成名就的梦幻之中,浑然不知大祸已经临头了。
他似乎忘了太武帝此时还在外地东征西讨,而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对他并不友好,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积怨。当初崔浩强力推行灭佛,和虔诚的佛教徒太子拓跋晃产生了直接的冲突,拓跋晃对他恨之入骨。拓跋晃的东宫又聚集了一批反对崔浩的政敌,这帮人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崔浩的一举一动,处心积虑寻找他的黑材料。
这次崔浩的大动作第一时间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帮人迫不及待跑去观看那些记载了国史原文的石碑。这一看不要紧,真让他们看出问题来了。
原来,得意忘形的崔浩在修史时,居然记载了大量拓跋部早期摆不上台面的丑闻,例如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娶了自己儿媳妇,道武帝娶了自己姨妈等等。
这帮政敌指控崔浩“揭露家丑、暴扬国恶”,亵渎大魏列祖列宗,大逆不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毫无疑问崔浩丢了大魏皇室的脸,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很快有人便把这事儿汇报给了太武帝,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太武帝震怒了。他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拓跋皇族的颜面彻底扫地,这对全国军民的军心士气将会是沉重地打击,影响极其恶劣。
太武帝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崔浩的修史团队全部逮捕下狱,迅速审讯问罪。
当抓人的士兵冲进崔府大门时,崔浩傻眼了。
在后面的两个月里,太武帝一直在考虑如何处置崔浩,他有点犹豫不决。
崔浩和太武帝的交情非常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两人经常促膝长谈共商大计,亲密无间。太武帝对崔浩也是言听计从,推心置腹,非常信任。靠着太武帝的宠信,崔浩扶摇直上,一路做到了司徒的高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也是汉人官员的领袖。
对于这样一位心腹重臣,左膀右臂,太武帝确实不忍心杀他。
但是——
太武帝毕竟是太武帝,他不是明元帝,他的词典里没有“妇人之仁”这样的词,雷厉风行,杀伐果决是他的底色。崔浩这次给他捅了这么大的篓子,令他颜面扫地,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他给了崔浩至高无上的尊崇和礼遇,而崔浩的所作所为却令他万分失望和愤怒。
太武帝和崔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被视为主明臣直的君臣佳话。
他们俩的关系真的有那么好吗?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其实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太武帝早就对崔浩产生了不满。早在崔浩奉命修史的第二年秋天,他就曾惹怒过太武帝。
那一次不光是太武帝对他不满,从太子拓跋晃到朝廷里的鲜卑贵族都对崔浩恨之入骨。
他的悲惨结局从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