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关于女性遭遇侵害时,究竟该怎么做,是个持续多年,争议不休的话题。
有人说,因为男女力量悬殊,女性就应该选择示弱,这样才能保命。也有人说,就应该激烈反抗,不然谁知道你是不是被强迫的?
其实,这件事曾经是有过定论的,在古代,尤其是从宋朝开始强调所谓“贞洁”观念,将女性的“贞洁”逐渐凌驾于女性的生命权之上。
于是,对“贞洁烈女”的推崇情绪走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女子成为了“贞洁”的附属品,而“贞洁”默认是被她们的合法丈夫所拥有的,女子自然而然就彻底沦为男人的“所有物”。
在这种风气之下,贞节牌坊应运而生。
一开始是为了丈夫守节,不再婚,为了丈夫一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寡妇,能够得到这样的“褒奖”。
再后来,对于女人“守节”的要求越来越疯狂,这贞节牌坊开始发放给死人。并不是所有死人都有资格,必须是选择“以死守节”的女人,才有这个资格。因为活人总有可能放弃守节,再者“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有可能会被人纠缠,名声败坏。
真的会有那么多女子选择殉节吗?
在那个封建社会教育下,的确很多女子都对这样的事情有共同的守节、守贞观念。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为此付出生命。
有些婆家为了能够得到象征荣誉的贞节牌坊,会选择在儿子死后,将儿媳妇害死,再上报说是儿媳妇为儿子殉节,然后申请贞节牌坊。在这种已婚妇女都要通过死来证明,自己绝对能够守节,绝对不会失贞的风气下。
我国所有女性,都在“不干净了就要去死”这样的环境中熏陶长大,时至今日,仍旧有不少人被这种思想影响着。
并且,支持,或者说要求女性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必须以死相抗的人,很多也是在这种影响下才有的思维。
女性遭遇侵害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做?
有个故事,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某个师范大学的女学生小丹因为险些遭到侵害去报案,警方到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这案子还有一个被害者,也是学校的学生。
这个学生是小静,在警方调查后得知,她认识的朋友同学都知道,她与嫌疑人是恋人关系。小静的这位男朋友,可不是什么同龄人,而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
这人貌不出众,财不过人,小静为什么会选择他,而且,这男人都有一个上大学的同居小女友了,为什么又要去侵犯小丹?
原来,这男人就是个惯犯。
他以“为孩子找家教”的名义将小静带回家,第一次侵害不成,见小静不敢对外说出自己遭遇的事情,就得寸进尺,一再纠缠,后来一次强迫小静成功,是他们关系转折的关键。
在小静看来,他们已经发生了关系,她就是“他的人”了。
如果不跟他,还能怎么办?难道要她去死吗?
之后,男人又用同样的借口找到了小丹。
小丹为人机警,先是将随身钱财都交给对方,随后找机会就逃走,并且立即报警。
也是因为小丹的报警,这个男人才能被捕,免于更多的女学生成为受害者。
这个真实案例中的两个女生,都没有发展到“以死相抗”的这一步。
但她们的不同选择,很是耐人寻味。
小静思想传统,畏惧名声受损,如旧时候闺阁女子一般,在“贞洁”思想上胆小怯懦,给了对方一再纠缠的胆量和机会,最终在“失贞”后,年纪轻轻就“认命”跟了这个中年男人。
小丹成熟冷静,面对这种事情第一反应并不是怕丢人,而是要先保住自己。
她冷静理智地和对方周旋,避开正面冲突这种女性必然吃亏的局面,逃生后立即报警。绝对不会因为所谓“名声”问题的顾虑,再给坏人伤害自己和其他人的机会。
小编观点
封建王朝早已经崩塌成历史的尘埃,过去用来束缚女性,物化女性,规训女性的所谓“贞洁”观念,也早该随着历史的洪流被冲刷走。
如果遇到侵害,不要冲动的“以死相抗”,要伺机而动,先寻找逃跑的机会。
如果实在无法逃脱,先假意顺从,再为自己找到活下去的机会。
你的人生绝不是以“贞洁”定义的,你的梦想,你的事业,你的未来,与这东西无关。
如果有人非要在这种违法犯罪的话题中,谈论早该尘封于历史中的贞洁。
那就回答一个问题吧。
究竟是打击罪犯重要,还是用这种“无聊、落后、可悲”的观念谴责受害者重要?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仅配合叙事,请不要对号入座,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