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97年麦迪与乔丹的缘分起点,芝加哥兄弟情令其化为泡影

相比于费城、洛杉矶、纽约,芝加哥人口虽多却算不上顶级球市。之所以公牛能与湖人、费城、凯尔特人等豪门并驾齐驱,皆是因为篮球之神的光芒在漫漫15年里照耀着风城。还有他的好兄弟斯科特·皮蓬,才华横溢的二人以一种山鸣谷应之势睥睨联盟。

因为神与蝙蝠侠的存在,芝加哥公牛的丰碑常年屹立不倒。1994年至1998年,老迈的公牛们完成第二次三连冠,一举奠定了NBA历史第一王朝的地位。这一壮举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实际上似乎又冥冥中自有注定。

在迈克尔·乔丹第一次退役期间,以及公牛完成三连冠前夕,曾发生过两件事几乎让皮蓬与乔丹分道扬镳。倘若蝙蝠侠没能陪神走完芝加哥生涯的最后一程,想必公牛王朝的威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来自领袖的赞美

在篮球领域内我已然拥有一切,再也没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是时候结束我的篮球岁月了”。1993年乔丹第一次宣布退役,在父亲去世的背景下,篮球之神决定扔掉过去。领袖离队,皮蓬成为新的执牛耳者。可是他不太适应新角色,带队成绩不佳,季后赛道路更是磕磕绊绊。

1994年选秀大会前四天,公牛总经理杰里·克劳斯拨通了超音速(雷霆前身)主帅乔治·卡尔的电话,提出用皮蓬换取超音速当家球星之一的肖恩·坎普以及选秀权。为了促成这笔交易,克劳斯将皮蓬一通狂吹,说他是后乔丹时代最伟大的球星,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五项数据均是球队榜首。在NBA历史上,除了50大巨星戴夫·考恩斯外还无人做到。除去一些浮夸的辞藻,皮蓬的确是那个年代最全面的球星之一。

当时超音速的双人组是加里·佩顿和肖恩·坎普,两位顶级球星之间不太来电,所以卡尔对这笔交易抱有很大的兴趣。攻防一体的佩顿+攻守俱佳的皮蓬,搞不好会是一对叱咤联盟的组合。于是他拨通了正在棒球领域闯荡的乔丹,期望征求到这位皮蓬前队友的意见。

你当然该这么做,皮蓬能让队友变优秀,而坎普不行”。在与乔丹闲聊了一些棒球联盟的事后,卡尔终于从他口中得到了最期待的答案。于是乎他们在选秀前一天同意了这笔交易。谁曾想,球队将要交易坎普的消息不胫而走,“雨人”在西雅图的球迷们在街头大吵大闹,甚至给管理层打电话狂喷脏话。

这件事令时任超音速掌权者阿克利心中产生了阴影,不得不选择推迟交易。满心期待的公牛总经理克劳斯很生气,在选秀夜突然变卦,要求超音速支付大量的现金才肯完成交易。阿克利也是傲娇的主,见对方如此态度索性取消了交易。

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乔丹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己会重回赛场。所以他把自己的伙伴大方地推荐给乔治·卡尔,结果交易一波三折胎死腹中。谁又能说不是上天注定要乔丹实现伟业呢?

暮年之神的愤慨

1997年夏天,杀回芝加哥的乔丹率领公牛斩获两连冠,但是以克劳斯为首的球队高层又开始密谋着交易皮蓬。当时的蝙蝠侠32岁仍处于巅峰年纪,但他背上的伤非常严重,每场比赛打十多分钟就得下场休息。

彼时的公牛虽然看上去一片繁荣,实际上内地里勾心斗角。尤其是乔丹和总经理克劳斯势同水火。前者以球员身份助公牛登顶巅峰,后者以经理身份为球队挖掘引进了皮蓬、“眼镜蛇”霍勒斯·格兰特、丹尼斯·罗德曼、罗恩·哈珀等夺冠功臣,还力排众议将“禅师”菲尔·杰克逊从G联赛提拔为主教练。二人都觉得自己是公牛王朝的创造者,但是球队里的其他人并不好轻易站队。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是1997年的第九顺位,身为阿迪达斯训练营的头号球员,其天赋之高可想而知。公牛高层对他垂涎已久,选秀前克劳斯告诉他:“我们要用皮蓬来换你”。麦迪甚至亲自去了芝加哥与其会面。

选秀夜麦迪坐在小绿屋里,脑海里一想到自己即将联手乔丹,甚至紧张地抖起腿来,“整个NBA的历史差一点被改写了。我去芝加哥见到了乔丹,见到了公牛的球员们,18岁的我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不敢想象

就在离交易达成仅有一步之遥时,乔丹得知了公牛管理层的意图。他直接向克劳斯发话:“你要是敢把皮蓬换走,我就直接退役!”于是乎,麦迪与乔丹的联手梦想无疾而终。

很多人都以为是乔丹阻止了这场交易,实际上当时的克劳斯恨乔丹一个洞,无论对方如何阻止他都决心要将交易完成。是公牛老板雷恩斯多夫站出来说话,他怕乔丹真的走了,新建球馆会因此上座率暴跌,所以才让乔丹在此次逼宫之战中取得胜利。

后来的故事妇孺皆知,乔丹与皮蓬以不可思议的表现夺得了第六座总冠军。尽管当时的皮蓬因伤病不复当年,可毕竟麦迪那时还小,不可能复制乔丹与皮蓬间的默契。这么看来,篮球之神的一怒,也是公牛成为传奇的重要一环。

客观地说,乔丹是皮蓬的球场导师,他俩不像斯蒂夫·纳什与阿玛雷·斯塔德迈尔那般灵魂同体,也不像勒布朗·詹姆斯与德怀恩·韦德那般缠绵粘腻。甚至于皮蓬的50岁生日大会,乔丹居然没有出席。

改编伟大恩格斯的一句话: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球队里的每一位球员都需要牢记最关键的东西,不能因为因那些鼠目寸光的蝇头小利迷失方向。伟大的两个人未必能成为挚友,但他们互相了解,在成就自我的路上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