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2021年09月09日18:22:02 电影 1241

2019 年上映,由韩国张宰贤编剧执导的《娑婆诃》可以说是少数以宗教为题材,却讨论层次丰富的电影。

整部影片就如同它取自梵音的中文片名《娑婆诃》,对人们所认为的圆满成就进行探讨。

片中透过李政宰所饰演一位不断自我询问、疑惑耶稣存在的牧师为引导,揭开以东方宗教为背景设定的悬疑故事,深层的挖出“何谓圆满成就?”的探讨。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牧师的质疑:

你究竟在何方?

难道你把我们遗忘了?

为什么只是掩住面孔悲伤地流下泪水呢?

醒来吧

倾听我们的哭声与叹息

起身吧

用你的慈爱拯救我们脱离邪恶

请聆听我们的祈祷吧

这段话是饰演牧师的李政宰在《娑婆诃》结尾的旁白,几乎贯穿了整部片而成为主轴作为思考。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你(神/主/耶稣)究竟在何方?”“神,真的存在吗?”以此呼应在东方宗教中凡人“成佛”的探讨。

因为李政宰对神抱持着迟疑,他虽然以牧师的姿态行走于社会,但却以挖掘宗教团体的非宗教行为为志业,成立了“宗教问题研究会”。

在他看来,现有宗教无非都是以宗教的名义对心智不坚的人进行敛财、骗色、直销等行为,即使不敛财、骗色、直销,也一定必有所图。

譬如,引领信众迎接末日等。

而这出剧即在李政宰这样的坚信下展开。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在片中完全不收供养金,还布施给信众,信奉四大天王的“鹿野原”这神秘的宗教团体就被李政宰盯上了。

他直觉地认为“找不到任何奇怪的地方,就是这个宗教团体最奇怪的地方。”

最后透过“鹿野原”所使用的经书,展开对于东方教创教者金帝释的挖掘:一个被佛教界认为最接近,抑或已经成佛的男人。

但这被大家说是成佛的男人,真的是佛吗?

就像饰演牧师的李政宰所质疑的,这个被说慈爱众生的耶稣,真的爱我们吗?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什么是涅盘?什么是圆满?

“涅盘(link is external)”作为佛家语,在表示超脱人世轮回。

除了不再被束缚于有限的肉身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被“贪、嗔、痴、欲、念”所困,看通人世、人事,如此才能离苦得乐,成就大智慧。

而这样的圆满大智慧亦是“娑婆诃”的本意。

所以在《大悲咒》与《心经》中所见的“娑婆诃”一词,多作为结尾句,意思是明了并做到前面的XXX,即是功德圆满大智能。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但功德圆满不见得要脱离肉身,不同的文化对于功德圆满的想象亦不同。

新儒家大师牟宗三认为:对于“圆满”基本上应是落于“最高善”的讨论。然而对于“最高善”,儒家道家、佛家、乃至于康德都有各自的解释。

因为各自对圆善(最高善)解释不同,所以带出解决方法也不同;

这就是牟宗三诠释儒、释、道“教”的探讨。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所谓的“教”,牟宗三认为即是“能开启人之理性,使人运用其理性通过各种型态的实践以纯洁化其生命,而达至最高的理想之境。”

因此,就儒、释、道、康德四方面,牟宗三认为皆有追求圆满善的方法:

佛家方面,牟宗三以天台宗观点为主轴,点出以“即”来做为圆教的把握;换句话说,万物都是二物和相;

因此,“本无恶,原是善。”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没有所谓的恶,若你认为有恶是因为你看不懂全面的善。

不了解“即”的真实意义,不明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看似对立的两面,其实可以同一看之。

换句话说,“即”作为一种追求圆满的方法,有看破表象,理解万物同一的顿悟意。

道家方面,牟宗三认为也有圆教的理境,这“教”是以“法自然”为最高之追求,体会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故无败(为者败之),无执故无失(执者失之)。因为有执者皆有限定,有限者即不圆满。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至于儒家方面,牟宗三认为儒家的圆教不像佛、道两家那样可直接由诡谲的“即”来作为方法。

佛家通过“解心无染”明了三千烦恼乃一念变现;

道家透过“无为无执”把握破有、破无的“无无”来作用;

儒家乃是以不离人群,不离天地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与””仁心之不容己”来做为至高善的追寻方法。透过“践仁”将无限心智、无限理性具体展现,成就所谓的最高善。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康德则始于西方知识论的二元架构下,以“善恶”为实践理性之对象。

善是依照一理性底原则而必然地被意欲(被渴望)的对象,恶是依照依理性底原则而必然地被避开(被厌恶)的对象。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通过实践而让意欲的对象被实现出来。

牟宗三圆善的解释下,认为康德其实很明确的表明若意欲对象是由“感性的欲望”所发出或是由“神的意志”所指引。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两者皆是他律,非由自我意志所主导,都不可以作为追求圆满善的方法。

其原因在于,意欲对象是由“感性的欲望”所发出则代表了这对象之所以产生皆由外而引起,不是“自主”的,都是“求之”或“欲之在外者”。

这样实践的讨论只是落在“快乐与痛苦”的判别,而非“善恶”的判别;

落于“快乐与痛苦”的判别则容易流于主观,是个人的;

但若这圆满的判断是由神的意志之绝对圆满所引发,这样的道德是“神所给你的道德律令”,这些都违反了康德对于道德自律的肯认。

因为所谓的“自律”,就代表指导善的道德法是必须由自身的意志出发。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什么是幸福?如何德福一致?

透过各种追求圆满善的方法(教),我们就有机会获得幸福。

牟宗三认为儒、释、道对于幸福的想象其实应该落在“德福一致”的概念下思考。

认为只是知道善,实践善还不足以处使人不断追求善,唯有能做到“德福一致”,才能使最高善的实践具体呈现,让生命整体丰沛,而这就是牟宗三所说的“圆善”。

因此,就佛家来看,在把握“即”的顿悟意,明了一念就可包含三千烦恼,但也可以随之而转,一念无明。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这转出的方法即在能明了烦恼不过是“贪、嗔、痴、欲、念”所变现;

德呈现时,心可无染,一切存在即随之而转,一切善恶净秽法门皆成佛法,咸称常乐,此即是福。

如此“德福一致”自是自然存在。

就道家而言,所谓的德福一致应对于“无无”的把握;

明了不管是“无”或“有”都是落于框架的一边,唯有连“无”都破除的“无无”(牟宗三认为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冥”),则万物皆能自化自在,如此是最圆满的化境。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反观落于人群实践仁的儒家,其过程并不容易,儒家是如何达到德福一致呢?

牟宗三提到“存在随心而转即是福”,但这随心而转的福必须相依于“自律于天道之德”;

因此这一切行为事物经过良知以诚意而合乎天理正道,让心与物浑然一体,则不会受外在“命”(他人认为的有)的框限,如此德福自能一致。

至于西方幸福的诠释,依牟宗三的说法,他认为对康德来说,是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的架构下来理解。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德福一致若要可能,则必须保证“德”(道德)与“福”(幸福)是必然有关联性;如上帝存在、灵魂不灭一样自明。

再来是,德福一致不可是感性关系,它的真实性必须转至超越领域。

在“灵魂不灭”的前提下,而使人在努力成就道德的过程可以“无限的进程”,致使自己能完全服顺道德法则,当能完全凭自我意志实践道德法则时,则是在康德意义下的“幸福”。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然而在片中,金帝释幸福了吗?他如愿成佛了吗?

谁是魔?谁是佛?

在片中,透过来韩国讲佛法的西藏喇嘛口中表示:金帝释成佛了。

西藏喇嘛说:

在大乘佛教里,所谓的成佛是指到达至善圆满。

不过藏传佛教流传至日本时产生极大变化,他们认为成佛,是指战胜躯体,不被人最终极限所限制,达到永生不死之身。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但,得到永生不死,真的圆满吗?真的是清净涅盘吗?

成佛?或是成魔?是故事真正的转折点。

西藏喇嘛说他在见过金帝释时,对他说了一个预言,预告了 100 年后他将会遇上他的天敌,然后因为天敌的觉醒而终将灰飞烟灭。不但肉身保不住,连成佛也无望。

在听到这样预言后,拥有不死之身的金帝释开始恐惧,因为恐惧,这“佛”也不再纯粹。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为了突显这“成佛”的真义,导演兼编剧刻意于一开始就安排一个强烈的对比——一位被视作妖怪的女孩诞生。

这个没有名字不被报户口的妖怪女孩,由于全身长满黑毛,而被亲人刻意疏远,遗弃式的养在屋侧的铁皮屋内。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为了增加妖怪女孩的恐怖性,更于影片的一开始就描述了她克死父母,在母胎内还影响双胞胎妹妹的妖魔化渲染。

因此,一个是被视为最接近佛的金帝释,与一个被视为妖怪的女孩,成就了故事“成佛或是成魔?”的对比思考。

导演刻意让两人同时拥有代表佛的六根指头,带领观众更深层的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成佛”?而什么又是“魔”?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是突破肉体限制的永生,是佛?还是那只拥有十几年短暂生命,一辈子被视为妖怪的孩子,但却是守护人间最重要的那个关键点的女孩是佛?

妖怪女孩在金帝释断气的同时一起死去,她几乎是为了除却金帝释而诞生于这个世间。而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功德圆满、涅盘圆寂。

到底谁是魔,谁是佛?是本片最吸引人的深思之处。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幸福是自律与欲望相抗衡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德福一致”?

在面对欲望,我们是否能依然美丽?还是内心早已畸形?

金帝释因为恐惧天敌、对永生的欲望,而使自己由佛变魔。

我认为其实金帝释只是一个代名词,他所指向的是无数为欲望所困所控的我们。

我们是妖,是佛,还是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圆满?都是这部电影值得我们一再回味,能带领我们直视自我本心的好片。

电影《娑婆诃》:是“求生之欲望”亦或“求圆满之死”? - 天天要闻

电影分类资讯推荐

美术微课视频怎么做?教你轻松制作动画视频 | 万彩动画大师 - 天天要闻

美术微课视频怎么做?教你轻松制作动画视频 | 万彩动画大师

美术微课视频怎么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经成为教学生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术老师也要开始制作微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素养,今天就来教大家怎么制作一个生动的美术微课视频。软件:万彩动画大师,能帮助你轻松制作出各种精彩的动画视频,做动画就像做PPT一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