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我的记忆里关于种族大屠杀的事件,无非有五个
第一是德国屠杀犹太人,第二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第三是红色高棉大屠杀,第四就是波黑塞族大屠杀,第五就是南京大屠杀
其实就算是当下,在某些国家地区的一些种族灭绝论和种族优劣论,从来没有消失过
然而最近发现一部电影 也是关于种族屠杀的
整部电影看下来会让人感觉心理极度压抑
(可能是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也一度被震慑住了)
这部电影评价很高,被认为是最佳的波兰电影之一,但笔者奉劝大多数朋友不要轻易尝试观看此电影,尤其是完整版,因为受震慑程度很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但是本着有好电影就要推荐出来的宗旨,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跟大家说说
这部波兰反战争题材电影——《沃伦》
这虽然不是一部恐怖片,却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血腥。
电影改编自二战期间乌克兰人在沃伦地区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沃伦大屠杀。
10万波兰人被残忍地杀害,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
这部电影,获波兰电影奖最佳影片、导演、剪辑等八项大奖。
二战前,沃伦地区一直是波兰治下的一个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共同居住区。
波兰人一直是富裕的农场主和上层阶级,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乌克兰人反而成为了贫农社会底层。
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波兰人信奉天主教,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加剧着两族人民的矛盾。
电影中,东正教牧师积极动员乌克兰人清算波兰人。
影片中,以一个波兰女孩索菲娅悲惨的亲生经历来告诉观众那段曾经发生在沃伦地区的血腥往事。
影片以索菲娅姐姐的婚礼为开端。
身为波兰人的姐姐嫁给了一个英俊的乌克兰男孩,两族人民在喜庆的婚礼上载歌载舞欢庆着。
但喜庆之下,民族矛盾已经逐渐开始激化。
索菲娅的姐夫因为娶了波兰姑娘被歧视,宾客们也在议论纷纷。
平静之下暗藏着危机。
索菲娅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却为了丰厚的嫁妆将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
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
战争很快激化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身处战乱中的索菲娅开始了苦难的生活。
短短时间内,沃伦地区政权不断更替,在此生活的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一次更换政权:
1939年-1941年,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
“打倒地主”的口号响彻整个地区,索菲亚丈夫一家遭到流放。
索菲娅被乌克兰男友救下,但男友却在索菲亚生产因给不出赎回索菲亚的伏加特,惨遭俄军官杀害。
第二次更换政权:
1941-1943年,德军纳粹占领沃伦地区,视犹太人为低等级人的德军开始了洗劫式屠杀。
饥饿恐慌屠杀笼罩着沃伦上空,索菲亚丈夫因为砍掉偷鸡贼的一直手臂遭到报复,被砍掉脑袋送回索菲亚的面前。
索菲亚成为寡妇,日子更加艰难。
第三次更换政权词:
1943-1944年,德军撤退后,乌克兰起义军开始了针对波兰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
索菲娅目睹了身边所有人被各种变态手段残害致死,姐姐姐夫也惨遭杀害,姐姐被当场砍掉头颅。
逃亡过程中,只看得到四周尸横遍野,血腥遍地。
最终,索菲亚绝望地带着儿子逃进森林。
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母子最终倒下了,被饥饿的野狼分尸。
最后,母子跨过边境线被初恋情人接走,不过是索菲亚弥留之际的幻想。
电影拍摄尺度很大,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惨绝人寰的屠杀细节。
血腥暴力的分尸、焚烧、剥皮、割头,在片中随处可见。
历史图片:
电影画面:
本片最震撼可怕的地方不是这些虐杀的镜头,而是在战争催化下两族人民人性的转变。
昔日农田里嬉笑怒骂共同劳作的村民,亲密无间地玩耍的同伴,一夜间灭绝人性变成杀人狂魔。
平时劳作的锄头镰刀斧头都成为杀人的工具,两族之间只剩无休无止的变态杀戮。
最恐怖的是有些混血家庭,乌克兰极端分子曾经要求一个乌克兰丈夫和波兰妻子生下的孩子杀死自己的母亲,这样便能活命,儿子当然拒绝,于是同母亲一同被害。
有些还没有发疯的乌克兰人拒绝参与残暴的屠杀行为,竟然也被极端分子一同杀害。一个乌克兰少年竟然因为这种原因,用锯子将自己的亲叔叔活活给锯死了…
波兰沃伦大屠杀纪念碑波兰语碑文:如果我忘记他们,天主啊,也请你忘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