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偷袭,哨兵班长发现后不仅不报警,还带着全班的人逃跑了

1941年盛夏,华北战场硝烟未散,日军对山东抗日武装的“扫荡”愈演愈烈。就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潍县的一支抗日队伍悄然崛起,成为日寇的心腹大患。这支队伍的指挥官考斌之,原是一名有西北军背景的老兵。

他召集乡邻,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在重重封锁中打出名声,然而最后却在一次关键战斗中,因为哨兵的临阵逃脱,惨遭日军围歼,最终壮烈殉国。那个哨兵班长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不仅不示警,反而带着整班人悄悄逃走?

这段故事,要从考斌之的身世和抗日征途说起。

考斌之是山东潍县大考家村人,出生于1904年。少年时期他就投身西北军,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随着抗战全面爆发,许多曾经退伍的老兵纷纷再次拿起枪杆子,走上抗日战场。考斌之便是其中之一。

1938年,日军侵占潍县后,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反抗暴行,考斌之动员乡邻组织抗日武装。因其出身行伍、经验丰富,很快便聚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活跃在潍县及其周边地带。他们袭击据点、破坏交通、截击敌粮车,给日军造成不小的骚扰。

不久,这支地方武装被山东省第八区行政专员厉文礼正式收编,编为“潍县抗日独立一团”。考斌之任团长,正式成为一支编制完整、番号齐全的抗战力量。

厉文礼原为国民党背景的地方军政首长,抗战爆发后主张联共抗日。他治下的第八区涵盖潍坊昌邑寿光等地,是敌后抗战的重要区域。厉文礼看重考斌之的能力,多次为其调配枪支弹药,并派人协助其训练士兵,加强阵地防御。

在随后的两年中,考斌之率部参与大小战斗七十余次。东毕家村、前阙庄、流饭桥……几乎每一场战斗都让鬼子头疼。他采用灵活游击战术,打完就撤,敌人屡屡扑空。凭借地利优势和与百姓的紧密联系,独立一团在潍县境内站稳了脚跟。

日军对考部恨之入骨,多次集中兵力围剿,皆无功而返。直到1941年8月,一次“告密”使局势急转直下。

这一年八月初,考斌之率部队撤至潍县南部柳科村休整。该村四周筑有圩墙,历来为防御盗匪而设,墙高坚固,村内地形复杂,利于防守。他带去的是特务连与机枪连,共约200人。

他们未料村中隐藏着一名汉奸——朱继明,此人乃村保长,平日对抗日部队阳奉阴违。当晚,他悄悄离村,直奔十余里外一孔桥的日军据点,将考斌之驻扎的情报泄露给敌军。

日军获知这一消息后,兴奋不已。一孔桥的日军兵力有限,随即电报潍县鬼子司令部请求增援。潍县城中迅速调集四百多兵力星夜驰援,计划次日拂晓发起突袭,力图一举消灭考部。

8月5日凌晨,天色尚未放亮,日军已经逼近柳科村外围。此时,担负外围警戒任务的,是一位姓洪的哨兵班长。

洪某为人自负,数日前曾在邻村调戏妇女,被考斌之得知后,当众严厉训斥,并赏了两个耳光,以儆效尤。此事令他耿耿于怀。

面对黑压压袭来的敌军,他不是没有看见。他远远望见敌人的队伍穿过田埂,迂回向村南靠近。他本应立即鸣枪报警,哪怕拖延几分钟,也可能改变战局。然而,洪某选择了背叛。他带着所辖全班悄然离开岗位,向西南方向逃遁,未发一枪。

等到日军发起攻击时,考部已错失最佳应变时机。柳科村三面遭袭,火光冲天。日军依靠火力优势猛烈轰击,村中多处失守。

考斌之仓促应战,迅速组织机枪火力阻击敌人。他将全部轻重机枪集中于东侧,企图打开突破口。特务连战士则人手携带手榴弹,从正面掩护突围部队冲锋。

经过一轮血战,终于在村东击溃敌军前沿阵地。战士们趁乱冲出村口,然而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村东约两百米开外是一处乱葬岗。日军早已判断我军可能从东门突围,便在乱岗两侧布设交叉火力。数挺重机枪隐蔽在墓丘之间,等待时机。

当考部主力从村中冲出时,日军立即开火,弹雨如织,死伤惨重。考斌之身先士卒,冲在最前。弹雨中,他胸口中弹,鲜血喷涌而出,倒在地上,年仅37岁。

战士们奋力将其遗体带出火线,但终究回天乏术。当天突围成功者不足三分之一。

柳科村一役后,“潍县抗日独立一团”元气大伤。消息传开后,潍县百姓为考团长守灵三日。厉文礼痛惜失将,电令全区降半旗哀悼,并追赠其为“山东抗日忠勇第一烈士”。

至于那名逃跑的哨兵班长洪某,战后不久被军法处缉拿归案。在数名战友指认下,他供认不讳,被判以军法处决。

这场突袭是日军精心布置的一场屠杀,也是一次防线失守的警示。如果洪某能恪尽职守、及时示警,考部或许能够更早进入应战状态,战局也不会如此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