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第四天,
继战机被一边倒击毁,
最强防空系统被摧之后,
印度传来又一噩耗:
巴基斯坦发动反击,
战机进入印度领空,
打击了其20多处重要军事设施。
印度偷鸡不成蚀把米,
造成这种情况,
是因为双方存在巨大的技术代差。
印度所用的第四代战斗机一出动,
就被巴方的雷达锁定了,
而战机一旦被锁定,
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一物降一物,
曾经为了不被雷达发现,
人类研究出第五代隐形战斗机,
那如果印度急眼了,
出现第五代战机上场,
雷达无法锁定,怎么办?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当年进行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研究,
第一考虑的不是怎么打别人,
而是怎么防止别人打我们。
经过研究发现,
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可以躲过雷达,
却躲不过红外探测技术。
而中国的红外反隐身探测技术,
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行列。
美国第五代隐形战斗机,
在南海屡屡被精准找到位置,
就是因为我国生产的红外芯片,
成了针对五代隐形战机的杀手锏。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家企业,
武汉高德红外公司,
中国首个打破红外芯片垄断的企业,
这个进入参观不准拍照的地方,
它的创始人黄立,
和红外技术一样神秘。
1963年,黄立出生于西安,
这个普通人家的孩子,
打小和工作很忙的父母聚少离多。
独立,自强,
构筑出他未来的血肉人生,
比一般孩子更成熟的地方是,
黄立从来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很聪明,很认真,很执着,
这是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后,
周围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
大学期间,
他研发“卫星直播接收机”获奖,
毕业,
他进入电力实验研究所,
主导27项科研成果,
十多年勤勤恳恳,
成为高级工程师。
人生走得按部就班,
但波澜不惊的幸福,
未能阻挡他挑战未知的勇气。
1999年,黄立辞职下海,
人见人羡的铁饭碗,他说摔就摔,
谁能想到,
竟“摔”出个豪情万丈的人生。
他把全部积蓄三十万拿出来,
成立了高德红外公司,
那个年代,
红外热成像技术全部被西方垄断,
所有核心技术被严格封锁,
透不出一星半点。
一个做企业的商人,
赚钱就好了,
为什么非要走像科学家一样破茧的路,
那是哪怕十年二十年投入,
可能都无法看得见的成功!
其实,
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这条路有多难走,
也没有谁知道,
其实商人外衣底下,
黄立对技术狂热的心从来就没有凉:
“生命最有力的阶段,
要做更有价值的事。”
所谓更有价值的事,
就是肩负起中国红外追光的责任,
他的目标坚定而明确:
“红外技术是未来之眼,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红外芯’!”
最初,
他去国外想试试有没有合作可能,
人家没有给他别的选择,
核心技术想都别想,
至于进口设备,
张嘴就要一台百万元,
一分钱都不会降。
黄立的“野心”在此刻膨胀到极点:
“我们自己研发!”
他身兼工程师、销售、总经理数职,
为了省下研发经费,
他在武汉郊区租用厂房,
设备简陋到连空调都没有,
武汉因夏季高温,
过去可是中国的“四大火炉”之一。
酷暑难耐,这样的环境下,
黄立竟真的研发出了,
首款国产红外测温仪!
2003年非典期间,
测量体温成为必不可缺,
高德红外设备,
一下子打开市场,
占有率一度高达95%。
几年之后随着知名度上升,
民用一途上,
黄立和他的红外公司已经站稳脚跟。
利润滚了几十倍,
赚得盆满钵满一辈子衣食无忧,
可他转手间,
就将所有这一切孤注一掷地继续投入。
因为当时的国内,
还没有自主研发的红外探测器芯片,
企业命脉仍捏在西方手中,
唯有燃烧资金背水一战,
他要赌一个未来:
中国,
能拥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红外芯片!
关键技术的突破,
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但核心材料氧化钒的配比,
黄立和团队就耗了数年,
失败了几千次才破解。
接下来芯片封装工艺瓶颈,
从零到最终自主研发,
奋战十年岁月,
投入超过20亿人民币!
曾被质疑过只烧钱不盈利,
曾被嘲笑过拿着几十亿打水漂,
所有困顿的日子,
黄立全都熬了过来。
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没有孤注一掷的魄力,
完不成这样的史诗级壮举:
高德红外,
成为国内唯一掌握红外芯技术的企业!
2017年,高德红外迈上更高楼,
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8英寸红外探测器量产,
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
但价格却把进口的几万元,
打到了几百元。
世间千般人生,
想来最令人引以为豪壮骄傲的,
莫过于为国为民。
砸20亿,10年“长征”,
攻克“卡脖子”难题,
中国红外芯,舍我其谁?!
如今,高德红外作为,
中国首个打破西方红外芯垄断的企业,
作为我国官宣的首批军民融合企业,
正在黄立的带领下,
昂首阔步走向“跨界颠覆”未来。
他们将红外技术应用于智能驾驶,
夜晚,雾霾天气下,
红外传感器可探测350米外障碍物,
解决传统摄像头“瞬盲”难题;
他们研发出65000通道双向芯片,
远超国外3000通道水平,
这项技术能让假肢拥有触觉、
帮助渐冻人打字,
甚至有望治疗帕金森病;
他们开发智慧城市系统,
数百架无人机全自动巡逻,
实时处理交通、环保等问题。
这些成就,不仅在于财富积累,
更是星辰大海的奔赴,
书写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从“湖北首富”到“劳模科学家”,
黄立荣誉等身:
全国劳动模范、
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湖北省杰出人才奖……
捐赠1个亿支持科研,
为社会免费提供数万台红外测温设备。
纵然一路多丘壑,
未惧七尺酬山河。
无论路要走多远,
他始终将技术报国视为使命。
这位敢在“无人区”冒险的破局者,
在媒体面前掷地有声:
“别人能的,中国人也能!”
从30万元起步到市值千亿,
从“卡脖子”到全球领先,
从工程师到“红外芯”之父,
黄立30年创业传奇的逆袭之路,
就是打破西方封锁,
改写中国科技史的一段缩影。
如今,
这位61岁的“科学家型企业家”,
仍在红外新战场上,
为家国发光发热!
正是各行各业奋斗者的这种信仰,
才能让中国创新之火生生不息,
才能支撑起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