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大区战争特色:“拳打脚踢”无人机,啥热闹都敢凑是吧?

每个地区爆发的战事,总会有它显著的特点,俄乌大区如此、中东大区亦是,而最近的印巴冲突也很好地让我们体会了一把“南亚风情”。

这边的仗有个啥特点呢?当地民众的“热情”实在太高。

之前我们讲了印军阵风战机被击落后,当地印度老百姓因着急围观拍照,不成想发生了二次爆炸,导致10人死伤。

而这种情况在印度的其他区域,乃至巴基斯坦对面,也普遍存在。

对印巴两国的老百姓来说,就是主打一个什么热闹都敢凑,什么视频都敢拍,什么残骸都敢捡。

之前咱们讲过,印度这次的军事行动是“有备而来”,所以在战前特意进行了信息管制;阵风残骸这波属实是被打懵了了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被当地老百姓给“围了”,最终流出了能够确认阵风战机的关键证据。

而当印军稳住阵脚后,除了想出大规模释放“垃圾信息”搅混水外,它还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巴军袭击开始后,直接断电。

想拍视频凑热闹,想发视频赚热度,先给你断电断网,这是物理层面的第一层;而在印度能够控制和影响到的网络空间内,则是祭出了“炸号”神功,就是主打一个“不该说的别说”,“该瞎说的就瞎说”。

所以全世界网民都见识下了印度方面的“神奇操作”——虽然被半路杀出的“刚买的飞机被打了”狠狠敲了一闷棍。

因此从印度这边来说,现在确实是明白信息管制和“灌垃圾”的重要性,主打一个“赢”学至上,就是被打肿脸了也不能承认。反正它会尽一切可能把真的信息封锁,再用假信息灌水,然后再弄一个“辟谣”风,把真信息给淹过去。

经过了这么一套组合拳,倒真是让印度老百姓吃“现场瓜”上了些难度;比如巴军后来对印军基地的打击,就很少有它这边的物料流出了。

而巴基斯坦方面这一波本来是被动应对,所以在信息管制方面基本不管,当地老百姓倒是吃瓜吃个舒服了。

sh-15车载榴弹炮出击,站旁边路上看个热闹;

法塔赫-1/2远程火箭炮出击,也来凑一桌嗑嗑瓜子;

甚至巴军自己的参战炮兵都不忘记来上一段,这仗打得主打一个“松弛感”,当然各种视频也是满天飞。

在印军使用远程导弹打击巴军基地后,当地老百姓哪能放走这个热闹,所以也是各种视频拍个不断,导弹到底打进去了没?在卫星图像出现前,其实基本就知道了。

甚至还有人直接进入到印军的导弹打击区内,先拍了视频发出去再说,直接帮对方做毁伤效果评估去了。

您要说这危险不?什么危险——哪儿考虑到这个了!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锡亚尔科特的“暴打”无人机大赛。

5月10日时,巴军在锡亚尔科特地区向印控克什米尔目标发动了一波无人机集群攻势。

这里所使用的无人机为土耳其制造的yiha-iii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

该无人机是基于omtas反坦克导弹本体基础上研发,改装为无人机后具有几小时的滞空时间,可对敌雷达、防空系统和前沿基地发动“高精度”打击。

因为巴基斯坦跟土耳其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巴军中有不少土耳其制造的无人机,其中也包括了yiha-iii。

不过这种无人机的性能不是特别好,故障率似乎也比较高,因此有几架还没有飞出境就坠毁在了本国区域。

在其中一架无人机的坠毁场地,当地老乡将坠毁点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热闹看得不亦乐乎。

而且当地民众不认识这就是自家的无人机,还以为是对面来的被打下来了。

这就使得当更多无人机被发现,而机体又比较完整时,“精神小伙”就憋不出了,开始蜂拥而上对无人机“拳打脚踢”了。

这玩意儿会不会炸,没想那么多,反正掉下来了就先“揍”tnd;结果本应该回收处理的无人机残骸,就成了自家民众的暴打对象。

在回收残骸时,也是主打一个随性,找几个小伙子直接扛走了。

甚至这还是巴安全部队人员和地方警察在场,回收工作就这么大条,谁都不管这热闹会不会死人。

只能说这土耳其货虽然技术性能不咋地,也确实没那么好炸,不然真爆了的话,围观群众可就倒大霉了。

当然,也幸亏是这大仗到现在差不多会告一段落,不然真得再有“吃瓜群众”死伤一波了,毕竟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