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的四大剿总司令部中,谁的战斗力更高?徐州力压东北剿总居首

解放战争末期,我军在获得三大战役决战胜利之后,老蒋的统治就已经岌岌可危。

特别是在这三次战役中,国军4个剿总司令部除了在华中白崇禧之外,三个剿总区全被歼灭,其中辽沈战役东野全歼卫立煌的东北剿总47万人,淮海战役华野和中野联兵作战消灭了刘峙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一部合计55万人,平津战役华北野战军和消灭和改编了傅作义的华北剿总52万大军。

曾经号称汇集国军最精锐部队的4大剿总司令部,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那么本期就来回顾一下巅峰时期的国军4大剿总有多强,其中又以哪个最强?

国军四大剿总

国军四大剿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也标志着我军战略反攻的开始,我军已经可以在局部战场对国军施行反攻,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老蒋为了更好的指挥部队和我军决战,扭转战局也决定以行营为基础成立剿总司令部。

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因为战区剿总都是在各自行营的基础上升级而成(行营还保留),比如东北剿总就是东北行营和北平行营,就直接管辖东北剿总和华北剿总,只不过当时东北行营主任陈诚走了以后空缺,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更是一个空架子。

在1948年以后,这两个行营被撤销,战区剿总——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东北行营主任陈诚

剿总司令官的职位要大于普通的绥靖公署主任,比如华北剿总就是张垣绥靖公署和保定绥靖公署组成。而绥靖公署则是由抗战时的战区演变而来,因此三者之间的序列应为:

行营主任≥剿总司令部>绥靖公署=抗战时期的战区。

而在抗战时期的战区主官皆是上将以上军衔(含中将加上将衔),因此每一个战区的剿总必须要是国军二级上将以上军衔。

虽然是在行营的基础上成立的,其人员和装备基本相差不大,但其职权和组织架构却又不同,行营可能更偏向于的军政一把抓,而剿总则是主要集中使用军事力量,在以往绥靖公署的一下都下辖绥靖区,很多整编师或者军的司令官都兼任绥靖区主任,导致以往作战都是各扫门前雪,但成立剿总之后,部分绥靖区被撤,而留下来的少部分绥靖区也仅仅留下战斗力弱的二线或者地方部队

将机动部队组成了归剿总直辖的各个兵团。

徐州陆总(两个绥靖区司令)和徐州剿总刘峙,前者咖位较大

而基于此,老蒋直接根据战区任务,设立了4大剿总司令部。

1947年,在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结束后,华北和山西的国军的联系彻底被切断,到了1947年12月,华北国军只能被孤立在北宁线等几个铁路线地区的几个大城市,如北平天津塘沽张家口绥远活动区域进一步被压缩。

因此老蒋为了守住这个东北战场的大后方,便在北平成立了华北剿总司令部,由原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傅作义当司令,原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和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孙连仲担任副手,整个剿总含4个兵团(4,第9,第11,第17兵团,),1个警备司令部(天津),一个指挥所(归绥),总兵力达到60万人。

华北剿总傅作义

1948年1月,在把东北搞的一地鸡毛后,热得天怒人怨的陈诚只能灰溜溜的离开,而当时的给东北留下的烂摊子是——整个东北已经有80%以上的人口落入我军手中。

为了对东北仅剩余的大城市进行重点防御,同时便于与我军决战,老蒋亲自到了东北,任命功勋卓著的卫立煌担任东北剿总,而当时东北剿总下辖第1、第6、第8(原3兵团)、第9兵团(原4兵团)合计4个兵团,2个绥靖公署(松北和长春),1个警备司令部(沈阳)合计兵力为55万人。

东北剿总卫立煌

1948年5月,当粟裕取得豫东大捷之后,中野和华野顺利连成一片,为了对付关内我军,老蒋决定在华东和华中地区成立一个剿总司令部,统一对我军作战,但考虑到战线延续8省,作战区域太广,而且将关内100万精锐集中在一人之手,也不方便微操,于是决定成立两个剿总司令部。

1948年6月,老蒋在撤销徐州和郑州绥靖公署,在原徐州陆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剿总负责对付在华东的陈粟部队。当时整个徐州剿总包含了——4个机动兵团(第2,第7,第13,第16兵团),8个绥靖区(1、2、3、4、8、9、11、12)和1警备司令部(徐州),兵力达到了80万,注意此时的徐州剿总兵力要超过淮海战役时期水平,而且当时济南王耀武部10万国军还尚在。

徐州剿总刘峙

也是在同月,老蒋以围剿刘邓的武汉行营和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下辖所部,变成了华中剿总司令部,老蒋连骗带哄将白崇禧送往武汉担任焦总司令官,其部队下辖3个兵团(3、12和14)3个绥靖区和1个警备司令部(武汉)。

总兵力35万。

四大剿总谁更强

从4大剿总的兵力上看,徐州>华北>东北>华中。

那么这4大剿总的实力排名是否也是和他们的兵力排名是一样呢?

先说华北战区剿总,应该是4个里面最弱的。

傅作义嫡系绥军部队(35军)

尽管有着60万的主力部队,但丝毫改变不了该战区弱的既定事实。傅作义手下的这支部队成分很杂,有自己从绥远带过来以35、101和104军组成的自己嫡系部队,更多是30多万人的中央军部队,这就造成两支部队间在指挥和联合作战中很难兼容,当年35军在涞水战役中被我军包围,旁边的中央军就一直在那吃瓜看戏。

至于中央军内部也不是一团和气,在华北的既有胡宗安系的李文第4兵团、何应钦系的侯镜如兵团,汤恩伯系的石觉兵团,更还有大公子的青年军,怎一个乱字了得。

华北剿总内部的绥军和中央军

除了各派系的之间理不清的关系之外,华北国军的作战能力也不行,唯一能战之力的也就傅作义的35、101、104和中央军13军

前三个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在华北和我军交手互有胜负,至于13军虽然在东北存在感不高,是因为他的队友是新1、6这些王牌军,在华北的13军可就成了绝对主力,当年东野入关后楼草打兔子想吃掉密云守军,暴露作战意图,差点让傅作义跑了,就是打的13军。

但除了这几个军外都没有很能打的部队,这些部队常年驻扎在平津的美械92、94等军也在彻底摆烂,公然经商(电视剧《潜伏》里面)。

因此综合战力而言,华北国军应该最弱。

驻扎在天津的中央军

再说华中剿总,应该是4个里面要高于华北国军。

华中剿总拥有其他战区羡慕的3大法宝——战神白崇禧、桂系起家部队第3兵团和12兵团。白崇禧不必多说,国军中最难打的将领之一,被人称为小诸葛,日军也将其当做国军战神。

12兵团应该算是关内国军最强兵团,能与之匹敌的也就关外廖耀湘的9兵团。这支部队由整编18军改编过来,其下辖的4个整编师——10、11、14和85师皆是精锐的美械部队。甚至在5个月后的淮海给我刘邓的中野造成很大损失。就算是最弱的85军也是全美械出身,在抗战中期还是国军首批苏械部队之一,是汤恩伯系除了13军外,最精锐部队。

第3兵团名气虽然小,但组成他的3个整编师皆是桂系精华所在——整编第7、28和48师,其中第7师,是桂系钢七军。48师绰号夹钢黄鳝,又硬又滑。

宋希濂的14兵团基干是以川军精锐20军为主,是国军半美械主力。

不过华中剿总有一个很明显缺点,才3个基干兵团虽然每个整编师在国军里面都属于中上水平,但就是兵力太少,总兵力才35万。

中央军宋希濂所部

而正如我军长久以来的争论的三野四野谁更强一样,对于他们的敌人同样也是如此。

有关东北剿总和徐州剿总谁更强,一直是很多军事爱好者争论的焦点。

不过如果单纯的以编成之后来看,雨田君还是偏向于徐州剿总更强一些,理由有两个。

第一点,最直观的是部队兵力。

巅峰时期一个部队80万,一个部队55万,而且这些部队里面也不缺王牌部队,五大主力里面东北有新1军和新6军,徐州有第5军和74军。虽然74军在孟良崮被我军全歼,但很快又得到补充而且兵源战斗力不弱,在阜阳战役何总更是挡下了刘帅的几次进攻。

新1军在德惠等战役后更遭受重大打击,在陈诚上台后还将新1军拆分,成立新7军等部队,因此在主力部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数更多的徐州剿总反而更强。

东北剿总的精锐部队

第二点就是战场表现。

在这一点上,两个战区面对的对手都是我军两大战神——粟裕和林总。

早期东北剿总在四平街等战役中多次挡住和击退我军进攻,但实际上亮点不多,而徐州战区的国军每一个都是难啃的骨头,1947年第8军在临朐、挡住我军进攻,第5军多次在外围作战中对待华野外线兵团取胜,淮海战役中,黄伯韬兵团更是给我进攻部队造成大量伤亡。在这一点上来说都,徐州国军表笑要略胜于东北国军。

徐州剿总精锐

因此如果我们要对国军四大剿总进行排名的话,兵强马壮的徐州剿总理应排名第一,第二则是东北剿总,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应该在华北剿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