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就提核战争,无异于对世界的绑架,但却有“人质”为其叫好


通常情况下,“绑架案”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绑匪”、“人质”和“目的”(条件)。直白地说,动辄就以核战争“相威胁”的,既可以说是在“恐吓”对手,也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的“绑架”。

毋庸置疑,在以核战争相威胁的“绑架案”中,“试图发动核战争的人”就是“绑匪”,“人质”就是整个人类社会,而达成“自己的心愿”就是绑架案的“目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不管“核绑架”的目的何在,只要涉及无辜者,哪怕出发点是基于正义,但也不应该被“认可”和“提倡”,而是应该被“谴责”和“阻止”。

然而,遗憾地是,却有人主张对这种“核绑架”行为“妥协”。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本为“人质”的一些人居然为此“叫好”。

仅就二战来说,美国无疑是正义的一方。但即便如此,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那两颗原子弹所产生的尴尬至今仍然难以释怀。比如,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可以公开搞与此有关的纪念活动,但战胜国美国却是忌讳莫深。原因就在于伤害了平民,尽管有“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之说。


去年10月7日,哈马斯以色列发动了“阿克萨洪水”计划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出现了“无差别”攻击,而且绑架了人质。关键是,人质中不仅有以色列平民,而且有音乐节中的与巴以矛盾毫不相干的第三国公民。毋庸置疑,这场“反抗行动”因此具有了“绑架案”的性质。

直白地说,如果哈马斯在行动中只是攻击了以色列军队,而没有袭击平民,没有绑架平民的话,那么,现在的哈以战争绝对不会是现在这种状况,说不定,哈马斯会被国际社会和舆论场视为“反以英雄”,而不是现在的只能呼吁和规劝以色列不要将冲突扩大化,不要伤及无辜,不要阻碍人道主义救援

在哈马斯实施的“绑架案”中,有“人质”,有“绑匪”,自然也有目的。哈马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以交换被以色列关押在监狱中的哈马斯成员。二是迫使以色列在报复行动时投鼠忌器。

而哈马斯之所以至今没有实现“绑架人质”的目的,则是因为遇到了“不按规矩出牌”的以色列。也就是说,以色列没有“妥协”。


我们再来谈谈东欧地区的这场俄乌战争。毋庸置疑,现在终于可以称之为“战争”了。原因是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已经在日前正式宣布,这场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已经“升级”为“战争”。

对于这场俄乌战争,俄罗斯起初设置了多项目标,比如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迫使乌克兰“中立化”,以及阻止“北约东扩”和“终结美西方霸权”等。然而,随着战事的进行,俄罗斯不得不对其中的一些目标进行了调整。

普京在接受美国独立记者卡尔森采访时明确表示,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不是因为北约的威胁。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就在27日,普京在对特维尔州进行工作访问时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

普京在特维尔州的讲话中表示,有些国家的精英试图抹去拥有1.9亿人口的“俄罗斯文化”,所以,莫斯科要保护“俄罗斯文化”,保护“俄罗斯历史领土上的人民”。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保护俄罗斯历史领土上的人民”呢?显而易见,收回这些“俄罗斯历史领土”乃是最佳选择。

于是,俄罗斯在这次特别军事行动中占领了卢甘斯克等乌东四地,并将其纳入了俄罗斯版图。直白地说,这才是俄罗斯在这场俄乌战争中的“真实目的”之一。

在这场俄乌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曾向美国和北约递交过一份“不可分割的安全”方案。大意是美国和北约必须签署一份确保俄罗斯安全的条约,而这个条约的实质就是给俄罗斯留出“缓冲地带”。

显而易见,这个“缓冲地带”中必然会涉及俄罗斯周边的一些中、小国家。言外之意是,不管这些中、小国家愿意与否,但必须保持“中立”,因为俄罗斯是“大国”,需要“缓冲地带”。

直白地说,在实质上,俄罗斯所要的“不可分割的安全”条约,其实就是18世纪开始盛行的“大国势力范围”论中的“安全观”。然而,美国和北约却对俄罗斯的这个“诉求”置之不理。于是,不久后就爆发了俄乌战争。

显而易见,要求划分“势力范围”是俄罗斯发动这场战争的第二个“真实目的”。


不管是“收回俄罗斯历史领土”还是“必须拥有势力范围”的诉求,美国和北约显然都不会答应。于是,一场美西方出钱、出武器、出技术,乌克兰出力的这场俄乌战争一打就是两年多。

在两年多的战争过程中,由于在常规武器上的“代差”,以及“孤军作战”的心理劣势,俄罗斯时常会通过梅德韦杰夫的嘴,以“核战争”来画红线。尤其是马克龙抛出“北约出兵”论后,甚至连普京都提到了“核战争”的可能。


直白地说,俄罗斯方面经常提及“核战争”,其本意是为了“震慑”美西方。但是,由于核武器的特殊性,同时也无异于对整个世界的“绑架”。因为,一旦爆发核战争,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并不仅仅是交战中的双方阵营,而是包括“你、我、他”在内的世界人民。

如果将俄罗斯动辄提及“核战争”比作一起“绑架案”的话,那么,从实质上讲,“世界人民”就是“人质”,“威胁发动核战争”者就是“绑匪”,而目的有两个:一是在领土上对俄方妥协。二是满足俄罗斯在“势力范围”层面上的诉求。

有个现象使人难以理解,那就是,每当俄罗斯方面提及核战争时,在特定的舆论场上,总会有一些人很兴奋,甚至为其“叫好”,仿佛他们可以置身于“核伤害”之外似的。岂不知,他们也是这起“核绑架”案中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