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遇国军军官,主动打招呼,周总理训斥:他若暴露,你负全责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有没有人好奇过,坚守在隐蔽战线的情报工作者,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工作之余可有什么爱好?可以谈恋爱结婚成家吗?一旦遇到心仪之人,又不清楚对方的身份,该如何选择?

我党一位顶级特工谢和赓,就有幸遇到了同一阵营的同志,在上级李克农无意的撮合下,成就了一段佳话。

但也正是因为李克农这一次的疏忽,险先让谢和赓这位顶级特工暴露。

世家子弟在亲人和同学的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

谢和赓出生于书香世家,虽不是名门望族,但也算得上是家境优渥。

谢和赓的父亲是秀才出身,却一点也不古板,从孩子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细心栽培教导,兄弟几个后来也成长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谦谦君子。

一身文采的谢和赓,也为日后在情报界名声远播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他们到大城市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父亲把19岁的哥哥谢铁民送去广州,弟弟谢和赓送去北京。

哥哥在学校里表现得积极又出色,被校内党组织吸纳,早早就开始了党的工作,1927年毕业回乡不幸被捕,就义时年仅22岁。

哥哥牺牲时谢和赓也就十几岁,这对他触动很大,他们同是怀揣救国心,梦想着有一番作为的有志青年,还没来得及并肩战斗,哥哥就倒在了路上。

还未成年的他明白,追求理想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有必要,身边的战友、亲人也包括他自己,随时都可以为信仰付出生命。

谢和赓考入北京大学,那时候像他一样有热血有抱负的优秀青年,几乎都集中在清华北大

大家时常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相互影响和鼓励,校园各个角落都有学生自发搭建的演讲台。

谢和赓常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呐喊:国家积弱,已到生死存亡之际,国人应当早日觉醒,拿起武器奋起反抗,驱除鞑虏保卫我们的家园。

有几位军中的共产党员听到他富有感染力的讲演,觉得他是可发展对象,就跟他说:

仅凭热血挽救不了中国,要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施展抱负,用实际行动驱赶外强,在西北方冯玉祥将军的同盟军呼声很高,正在招兵买马集结力量,可以去那里试试。

谢和赓经过深思熟虑,在1932年决心参军,以哥哥为榜样,替他完成未完成的事业。

初出茅庐,牛刀小试崭露锋芒

冯玉祥

抗日同盟军是以冯玉祥为首的几位爱国将领、联合共产党组建的一支非编抗日武装队伍,共产党员宣侠父就是其中一位。

谢和赓初为一名大头兵,刚入军营集训,教官向战士们提问。

谢和赓主动站出来,睿智又干脆地回答,令宣侠父一下注意到这个出色的年青人。很快介绍他加入了共青团,转月便入了党,并把他推荐给了冯玉祥。

冯玉祥对他的文采、谈吐和见解都非常欣赏,安排他去给吉鸿昌做秘书,月余间他就由大头兵升为上尉秘书,这份履历也为他日后成为优秀特工奠定了基础。

从西北向广西转移

同盟军因背后缺少支持,装备实力不足,在内忧外患的共同施压下,冯玉祥被迫下野。

他刚一离开,内部就开始瓦解,很快队伍就四分五裂了,我们党内一些核心干部,只好向其他组织转移。

宣侠父

北方局根据中央指示,派宣侠父和谢和赓南下,回到广西开展地下工作,进入桂系指挥核心,为日后争取桂系实力做准备。

北方局交代,要争取得到李宗仁白崇禧的信任,掌握军政情报,并在系统内部尽可能宣传我党的思想和工作。

桂系不同于同盟军,不可能公开共产党员身份,需要秘密潜伏,一旦被发觉后果十分危险。

为确保潜伏人员的安全,所有地下党员归李克农统一领导,单线联系,彼此间不得透露身份。

李克农任谢和赓直属上司,合力打通桂系关系

李克农开展情报工作可以说是经验丰富、胆大沉稳,所取得的成绩丝毫不逊于国民党的戴笠

抗战第二年,武汉沦陷,李克农遵照中央指派,转到广西全面指导统战工作。

广西属抗日大后方,势力复杂,李宗仁、白崇禧掌握桂系,黄旭初时任省委主席,当时李济深对桂系的影响又非常之大。

在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后,桂林接替成为政府,成为与各地甚至是海外联系的信息中心。

中央对广西非常重视,派李克农坐镇,也是为了更好维系与各界人士的关系,只有李克农这样经验丰富的同志,才能在纷乱的环境里与各方周旋,为我党争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李克农他们到达之前,中共南方局在桂林,租下了名为"万祥糟坊"的一套小院,前院卖酒,后院办公,这就是早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李克农初到桂林就去拜访了黄旭初,还没寒暄几句,黄主席就单刀直入地问:“我们广西是不是也有共产党呢?”

李克农淡定回答黄主席:“放心,说没有那不是骗您吗,我自己就是,但我们不触及您的范围,希望大家能够和平共处。”

双方交谈顺利融洽,李克农给黄旭第一次印象还不错。

多人保送,谢和赓顺利接近白崇禧

北方局安排已经加入共产党的吉鸿昌将军,拜托老上级冯玉祥,请他为回乡发展的谢和赓写一封推荐信。

冯玉祥不知谢和赓的身份,只是对那个博学聪慧的晚辈印象深刻,当即写信给同为广西人的李济深,拜托他把谢和赓推荐给李宗仁和白崇禧。

托了3个人转了4道弯,终于把谢和赓顺利送到了白崇禧面前。

谢和赓想在作风悍勇的桂系混,没有军功根本立不住脚,他知道拼武力不行,还是得拿自己优势去拼人家没有的,才能脱颖而出。

他堂堂北京大学知识分子,能没点计划吗?

第一步,谢和赓整理之前资料,快速写了一本《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阐述了国家经济上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了发展方向和解决思路。

第二步请桂系内部一位高参给本书作序。

万事备好他就去找自己同学马仲孚,这位马同学好巧不巧就是白崇禧的小舅子,利用这层关系,很隐晦地把书递到了白崇禧的办公桌上了。

谢和赓趁热打铁,又写了好几篇关于国家经济的文章,请他们点评。白崇禧看后大喜,直夸这是位难得的人才,一定要好好培养。

论打仗,这两位征战多年,也算老江湖了,两人都是陆军学校毕业的,但论治理国家搞经济建设,俩人怕是要大眼瞪小眼了。

难得送来一位人才,又是广西老乡,谢家和白崇禧的岳父家还有些渊源,这样的关系用着放心,于是很顺利地调谢和赓为中校机要秘书

中央对此大为赞赏,终于在战区司令的身边安插了情报人员,还特意指派了周总理直接与谢和赓对接,可见中央对桂系的重视程度。

李克农也反复叮嘱谢和赓:

想要得到白崇禧的信任,一定要尽量显露才华,但要掩藏思想倾向,既不要灰,更不能红,保持中立,展现一个爱国青年的本色就可以,不可急于求成表现太过,要慢慢取得他的信任。

要说李克农还未到广西前,就无意间救过白崇禧一命,间接帮助谢和赓获取了信任。

淞沪会战前期,李克农在南京和叶剑英、肖作云一同外出公干,参观高射炮阵地。

坐在车里无意一撇,发现有个戴草帽的老头,往地上扔了个纸团,扔完还有意看了他一眼,好像故意就是让他看的。

李克农可是多年的老特工了,就这一眼就感觉有问题,他找机会捡起纸团一看:日本人要刺杀白总长。

李克农不知情报的来源和真假,和同志商量过后,决定通过谢和赓把消息透露给白崇禧。

白崇禧得知后,立刻加强了警备,悄悄搬出了在南京居住的清凉山一号公馆。

在一天风雨交加的夜里,一群人翻进院里,被卫兵发现,双方展开枪战后,对方匆匆逃离。

白崇禧得知清凉山遇袭后暗自庆幸,幸好得到消息提前防范,才躲过了日本人的袭击,因这件事,他对谢和赓的办事能力和忠诚度也更加信任了。

众人合力,一步步把谢和赓送上顶峰

谢和赓出任机要秘书,为了帮助白崇禧提高在蒋介石心中的分量,他起草了一份万字建议书,阐述开展游击战的优势,以白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呈给参谋总长何应钦及蒋介石。

蒋介石看后很是赞成,甚至采纳了某些建议。这波操作既给白崇禧长脸,更加深了他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向中央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一举三得。

周总理也没想到他一个北大学子,没有作战经验,仅在察哈尔待了一段时间,就能写出这样具备高度和实操的文章,也判断白崇禧和李宗仁,未来将更加依赖这位才子。

所以中央决定,凡是谢和赓起草的重要文章,要通过李克农呈交给周总理,周总理亲自改过,再交白崇禧。

后期白崇禧的很多讲演稿、工作报告等都是由周总理亲审,亲笔修改才完成的。

一对有情人相遇 碍于组织纪律只能化无情

抗战进入到僵持阶段,全国各界人士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驰援着祖国和前线。

当时的影视圈拍了很多表现抗战题材的电影,比如《孤城烈女》、《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至今还能看到。

李宗仁希望广西影视界能利用行业优势,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战,鼓励百姓积极为抗战募捐,最好也能拍一部反映桂系积极抗战的电影。

当时谢和赓作为电影素材的提供者,常到剧组和主创人员见面。剧组邀请当红女星王莹出任女主角,就这样两人有了初次邂逅。

王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爱国女性,主演过多部电影,很多都是抗战题材,不仅如此她积极参加各种剧团,几乎跑遍了全国省份策划组织抗日宣传活动。

后来成立了新中国剧团,她担任副团长,她一次次到香港出海南洋办演出,一共所募了3000万美金,来资助祖国的抗战。

同时她还是海外报社的通讯员,撰写了大量新闻,向海外报道我国的抗战情况。

面对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谢和赓怎能不动心,但他深知自己无奈的已婚身份,不能再去招惹别的女性。

初任秘书时,白崇禧的亲戚小妹非常仰慕谢和赓,于是女方家有意撮合两人成婚。

谢和赓知道这是获取白崇禧信任的最佳机会和捷径,如果拒绝,他可能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代价才能实现。

为了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他勉强和一个不相熟的女人结婚,家里家外都需要伪装,如今遇到喜欢的人却不能追求,心里十分痛苦。

王莹的心里也不好受,其实她和谢和赓同样是共产党员,而且比他入党还要早。

她以为对方是一名帅气有才华的国民党军官,虽然对他也有好感,但深知组织纪律,也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敢走太近。

也许感情的事早有安排,越是想逃开的两个人,越是有机会靠得更近。

王莹在南洋演出筹得大量善款均交于李宗仁,李宗仁非常看好两人交往,希望利用谢和赓的关系,让王莹筹措更多的抗战资金。

对于这件事白崇禧也不好干涉,也只有不明所以的两个人碍于身份不敢表明。

上级出手拨清迷雾 关怀之恩永世不忘

后来,还是两人的老上级李克农,无意识地帮了两人一把。

这天李克农和王莹走在一起时,远远看见转身想要回避的谢和赓,张嘴叫住了他,走上前和他握了个手打了个招呼。然而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王莹发现了其中的隐晦。

当时的李克农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事后反应过来,他立即向周总理做了汇报。

周总理听后训斥道:他若是暴露,你负全责。

后来他们迅速地对此事做了补救,找到王莹签署了保密协议,并承诺保护好谢和赓同志的身份和他的安全。

好在最终两人排除万难、皆为连理。

直到晚年,王莹依然记得当年的恩情,她在一首诗中写着:教导莫忘周董叶,热忱关怀有克农。以此来怀念老领导。